《硬核医学生指北:一线诊室纪实》

查看全文
胸牌上获取到信息:姓名、编号、XX 科 XX 医师,默默记下来。 这些基本信息得到了之后,就是发动朋友圈人脉的时候了! 一般来说,医院里会有黄页,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会被收录到上面,有的科室甚至会把科室人员的联系方式打印成一张纸,压在桌子里(就是那种很传统的桌子上有一块玻璃,下面压了一些零碎的重要信息的纸张)甚至贴在墙上。 如果你是医学生,想要「下手」的这位老兄又刚好是你的学长,那么你完全可以向相熟的同专业或者同级的学长学姐打听这位「目标人物」的联系方式,甚至让他们帮你查询一下医院通讯黄页,电话就到手了! 当然,如果你不是医学生但足够有勇气,也可以直接向医生本人要个微信或者电话之类的,至于理由嘛,可以用和疾病相关的,比如看完病表示后续如果有不懂的还想继续咨询医生之类的。 不过这种「直球」对医生可能不容易成功,因为每天想要「加塞儿」咨询各种问题的病人真的太多了,医生的私人号码和微信很多时候不太会轻易告诉病人,理解一下,医生也是需要一些私人时间的,可不想下班了还得手机不离身地回消息。 「直球」不行那咱们就来「迂回战术」吧! 有一些年轻医生会在业余时间自己做微信公众号,来科普健康知识,对于这波医生,可以先关注他们的公众号,从侧面了解一下他们的信息,比如问诊平台,助手微信号等等,迂回包抄,掌握资料的速度会更快。 不过这样看下来,如果你从很早开始就想找一个医生做男朋友或者老公,那么不妨选择自己先考个医学院,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室友在搞到了这位学长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后,又弄来了学长每周出诊的时间表,真正做到了「熟读并背诵」,每天的门诊时间记得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就需要创造「偶遇」了。 不论我们想要示好的人是谁,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摆脱对方脑海中「路人甲乙丙丁」的身份。 要时不时在 TA 面前晃荡,制造恰如其分的「偶遇」,这个度要掌握好,太多会显得过于刻意,可能会让人误会是「跟踪狂」,次数太少又可能不一定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不要心急,好感度要慢慢刷上去,等先有个印象了,再开始逐步熟悉。 室友的牙从那以后,都会「刚好」在学长出诊的时候疼一疼,就算当天牙没疼,也会「恰好」有一些事情需要去附属医院,既然已经去了附属医院,自然要去学长的面前「碰巧」走过一两趟。 来都来了,只要对方不忙,当然要留下来聊几句了! 当时我们已经大三,室友也算活泼可爱的小美女一枚,在「无意间」知道室友是自己学妹后,学长也自然多了几分客气和亲切,久而久之,微信上也就聊得比较多了。 必须要提醒一下,如果你的「男神」是医生,千万不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