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做两件事——
第一,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培养液的混浊度(也可以理解为「透光性」),来间接得出培养液中的细菌数量。这个应该还比较好理解?培养液越混浊,说明里面细菌的成分越多,越清澈则反之。
第二,同时我还需要采集另外一份等量的样品,将这些「细菌溶液」稀释几万倍后涂在培养基上,然后将他们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箱是培养细菌必不可少的设备,因为有一类细菌叫厌氧细菌,它们「剑走偏锋」,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不易生长甚至死亡,在缺氧的环境中可以生长得更好。你可能想不到,引起口臭、牙周炎、蛀牙灯口腔疾病的细菌,很多都是厌氧菌。所以要观察它们,就需要为它们营造一个低氧甚至五羊的环境,比如我曾经养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就是非常典型的厌氧菌。
具体操作是把细菌放进培养箱边上密封的「缓冲间」(姑且这样命名),尽量抽出空气,再将「缓冲间」和培养箱主空间(缺氧环境)之间的小门打开,把培养基(已放置细菌)放进去,关上小门。可以让外界空气不进入或者极其少量进入培养箱。另外,培养箱在保温的同事还会充入氮气和氢气,以保证厌氧菌能在适宜的缺氧环境中生长。
在做好准备工作,即准备好实验中所需的一切试剂和工具的前提下,完成这套操作大约需要半小时甚至更久,且每间隔一小时就要重复一次。不过后来实在觉得太苛刻,把时间间隔扩展到了两个小时。
为了严谨,我按照间隔时间仔细定好了闹钟,只要闹钟一响就从椅子上「弹射」出去,从培养箱中取出培养的细菌,依次完成两个操作。
再过一个半小时,闹钟又响了,继续重复之前的流程。
轮转下来过去一天,每一个细菌都会成长为肉眼可见的「菌落」,我在事后进行计数,就可以反推出当时当下那份样品中细菌的含量。
可能也是那时候年轻,有一股子青春的倔强,觉得如果从小到大没有为了学习而通宵,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所以,当实验室的老师、前辈、同辈小伙伴陆续回家后,依旧在实验室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的我有一种奇怪的自豪感。
实验室里的立场顺序是非常有「讲究」的。
差不多下午 5 点左右,大多数「战友」都会离场,下班的下班、放学的放学、聚会的聚会、约会的约会(和聚会是有微妙差别的,需要细品)……然后留下一些像我一样的实验室「小白」,白天总是没法从各位勤奋的(其实是因为发不出文章即将延毕)师兄师姐屁股下抢到实验操作台的凳子。留下的除了「小白」还有「大佬」,他们一般是在满天飞的论文和脚不沾地的临床夹缝中来实验室追求片刻宁静。
这种时候,「小白」的「懂事」就非常重要了!真正的「小白」不是端茶递水而是端培养基配试剂,勉强可以得到「大佬」的指导,甚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