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

查看全文
孩。小孩在和父母仔细沟通后,不仅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奖励,而且父母额外赠送了他一台新手机,作为他到了大学后依旧不忘自我约束的奖励。 在明确了彼此的诉求后,即使真的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沟通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缓解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如果对方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那么即使沟通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预设了对方一定是个无法沟通、不讲道理的人,并拒绝思考,那自己正在做的,不也是「不讲道理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为「变」而感到痛苦,在于他们认为,「已经达成共识的,就一定会做到,而且不会改变」。 问题是,计划尚且赶不上变化,更不用说那些日常沟通中产生的共识、承诺了。 即使是最优秀的人,同样无法保证能够控制住生活中、自我可能出现的各种改变。 如何处理对话中的「变」,是我们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步。 综上,面对沟通中的「变」,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明确「变」的原因。 前面我们也说了,「变」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但是,之所以出现「出尔反尔」,也是有不同的原因: 有的是基于心境的变化。比如原本对学区房无感、追求快乐教育的年轻人,在看到了大城市严酷的教育竞争后,决定改变态度,对孩子严格要求。 有的是基于环境改变。比如答应一起出去玩,但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中止。 有的是出现了新的诉求。比如上文案例中的父母,在解决了孩子的高考问题后,又会开始担心孩子的消费观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还有一些,确确实实就是欺骗和故意的画饼了。 在明确「变」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去分开,哪些「出尔反尔」属于欺骗、画饼,哪些则属于心境变化、情况转变,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面对恶意的「变」,当然要重拳出击,可如果对方并无恶意,是不是也可以有更加温和、双赢的解决方案呢? 其次,精细化自身「最关键的诉求」。 面对另一方的「出尔反尔」,人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忽略了自己最核心的需求,转移了问题的关键,产生了新的矛盾。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对小夫妻,挑选结婚珠宝。丈夫看到钻戒价格昂贵后,试图劝说妻子放弃钻戒,转买黄金,并强调「钻石是智商税」。 妻子生气地回复「钻戒怎么是智商税了,就算是,为什么不能买来给我开心?」慢慢地,对话演变成争吵,甚至闹到网上,大伤感情。 但其实,如果复盘一下,两个人的核心诉求,无非就是「如何分配婚礼珠宝的支出」。至于钻戒是否保值、黄金是否保值,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觉得钻戒贵?那就买个小的,剩下的买黄金就行了,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