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秒钟时间,记住下列的扑克牌花色及数字:
1...
2...
...10
时间到!
你发现了吗?
这次轻而易举的就能记住全部扑克的花色与数字,而且顺序也丝毫不差。
这两副牌的内容明明是一样的,为什么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记住呢?
因为人类的大脑更喜欢「简短、有规律」的信息。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在他的研究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中指出,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 7 个单位。
有的人能记住 9 个单位,有的人只能记住 5 个,比较容易记住的是 3 个左右,最容易记住的是 1 个单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相似的研究都表明了,人的短时记忆更容易接纳 7±2 以下的信息。
回到表达上,如果希望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人记住,这时候就需要将信息整理成简短、有规律的内容,再传递出去。
根据「神奇的 7±2」理论研究,2-4 个关键点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
以前面的那段话为例: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这个陈述传递的信息虽然完整,但是内容比较凌乱,估计听完后也记不住这个人具体优秀在哪里。
那么,为了让这段话更有记忆点,应该如何改呢?
这里可以应用演讲中常见的「黄金三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段话分为三部分进行描述。
如果你经常听演讲的话,你就发现很多领导讲话时,特别喜欢用「三点法」。
比如万科总裁郁亮的演讲稿:
又比如,李开复博士的演讲稿:
即便你听完后也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了哪些,但是图片中标记的关键点,基本上是能够记住的。
下面我们应用「三点法」,对刚刚的描述做个优化。
原文: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为人友善,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做人还很有爱心,经常看到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很喜欢读书,每个月最少读 4 本书。
修改后:
小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从三个方面能够证明。 第一、他工作高效,做事情从不拖泥带水,交待的任务都能够立即完成; 第二、学习能力突出,做事情认真严谨,工作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失误,轮岗期间能够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工作事项; 第三、为人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