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查看全文
道,我毕业工作初期其实相当不顺,甚至有过辞职的打算。 后来下定决心留下来后,我开始对自己的过去经历进行深入的反思,特别是为什么自己一再失败、为什么工作里没有信心、为什么感情总是以悲剧结尾…… 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当时租住的小房间里,就开始苦苦思索,分析自己的所有优势劣势,分析身边那些过得如意的人的特质,看各种各样性格分析的书,比如我知道自己容易陷入悲伤,就硬逼着自己远离伤感音乐,不写诗;我发现自己在情绪控制上问题很多,就看很多心理学的书,找认识的大牛交流情绪控制方法,自己也总结经验。 而所有的这些改变,我都在工作中去再进行检验和调整。 那是一个极其痛苦的一个阶段。 但我所获得的却几乎是新生。 其对我工作、人生的巨大影响,至今仍难以估量。 更重要的是,当我习惯于自我改变后,即使后来面临的环境日趋稳定,我仍保持着经常反思、经常总结的习惯。 改变自己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但你走出了自省自觉的第一步,后面的就是惯性了。 因为当你做出改变后,才能体会到那种与众不同的惊喜。 第三重思考,从心所欲的变或不变 对这一重的思考,我自己也只是在摸索中,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 但我却知道,许多在商业、政治、社会活动等领域有非凡成就的人,都处在这一重境界里。(科研除外,那块领域里似乎一根筋更容易出成绩) 他们既不轻易被环境改变,也不刻意改变自身,一切的改变或者不变,都围绕着将要实现的目标而来,顺势而为。 比如邓公,从少年得志到三起三落,这中间他委曲求全也好、重掌大局也罢,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根据环境变化而作相应改变,但你又能明显感到他似乎从未改变,经历了那么多轮起伏,他所坚持的理念、观点,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哪些可以变,哪些不能变。 到了后来的改革开放,他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按理说应该相当保守固执,但他却是不折不扣地改革派,敢于做出许多完全打破常规的决策。 我总不自觉地想起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邓公的评价: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 74 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才是真正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坚持梦想,并不是「坚持」梦想不做任何改变,而应该是为了「实现」梦想就得在许多方面做出改变。 坚持本身并不能实现梦想。 能实现它的只有围绕「梦想」不断调整,采取的更适宜的行动。 这才是真正的千折百回,大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