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查看全文
风的钢铁封锁线。 高射炮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击落敌机,而是干扰敌方飞行员的投弹。 美军飞机根本不敢大规模低空轰炸,更不敢大规模超低空直接用机枪扫射,只能在几千米高空就投下炸弹或者燃烧弹。 那时没有精确制导技术,高空投弹的命中率可想而知,炸弹直接飘到美军阵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飞机轰炸一直没有对我军炮兵造成实质性伤害。 2、坦克突击。 美军的装甲力量也占绝对优势,共计有 181 辆坦克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但是,上甘岭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别说攻击五圣山。 美军坦克连 597.7 和 537.7 两个高地都爬不上去,只能尽量靠近我方阵地当固定炮台用。 上甘岭战场的炮火密度太大,没有机动性的坦克就是活靶子,只能勉强起到掩护步兵冲锋的作用,根本谈不上集团装甲突击我方炮兵阵地。 3、炮兵对轰。 美军的火炮比我军多,共计超过 1600 门,其中口径 105 毫米以上的重炮有 300 多门,也比我军多。 但是,炮兵不仅要比拼火炮口径、火炮数量,还要比拼瞄准精度、隐蔽精度、上弹速度、转移速度。 这些方面,志愿军炮兵的素养远在美军之上。 没办法,穷战打多了。 多少年以来,火炮都是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的心头肉,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使用火炮是这支军队深入骨髓的信仰,至今不变。 这一点,从志愿军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上就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貌。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志愿军总部给 15 军配属了一个炮兵团,配备 24 门「喀秋莎」车载火箭炮。 这种火箭炮是苏联制造,一车十六管,一按电钮,十六枚炮弹就像一条条火龙倾泻而出,半边天都映成红色。 24 门齐射,就是 384 发炮弹几乎同时发射,对于打击敌方阵地,掩护我军进攻有奇效,是当时美军都没有的「神兵利器」。 同时「喀秋莎」发射时炮位一片火红,极易暴露位置,必须打了就跑,以防敌方炮火反覆盖。 秦基伟对这个宝贝格外珍惜,平时就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只有关键时刻才拿出来使用。 10 月 19 日,炮团接到命令,今晚投入战斗。 事后我们知道,此次战斗就是黄继光牺牲的那一次。 当天下午,24 门「喀秋莎」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向发射阵地集结。 进军路上,炮车被炮衣严密遮盖,车头,车顶都用松枝做了伪装。 到达阵地后,炮手们卸下炮衣,瞄准手按命令完成方向瞄准。 16 时 30 分,突然,轰隆隆的炮响声连成一片,这是其他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的参战,首先进行的炮击。 5 分钟后,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升空。 「喀秋莎」立即开火,3 分钟之内,384 发火箭弹全部倾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