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查看全文
火准备。 炮击持续长达四个多小时,日落时分才沉寂下来,美韩军队惟恐志愿军乘机发动攻势,立即爬出隐蔽部抢修被毁的工事。 不料 1 个半小时之后,15 军的大炮又突然开火,对高地进行了五分钟的炮火急袭,接着开始炮火延伸。 美韩军队以为志愿军的攻击迫在眉睫,急忙进入阵地准备迎战,谁知志愿军的炮弹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被打了个正着,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高地的敌军已经伤亡过半。 夜晚 22 时,火箭炮团 24 门「喀秋莎」火箭炮进入阵地,对敌纵深炮兵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区实施面积射击,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 随即志愿军全面反攻,45 师共动用 11 个连,连续发动 11 波攻击,敌守备之韩军第 31 团 4 个连,整建制全军覆没,597.9 高地阵地被全部恢复。 韩军第 32 团与埃塞俄比亚营连续发动 23 次营连规模的集团冲锋试图夺回阵地,徒然伤亡 1500 余人,毫无所获。 此次进攻,15 军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的弹药消耗量:投掷出近 3 万枚手榴弹和手雷,260 根爆破筒,发射 30 多万发子弹,21000 多发炮弹。 45 师也伤亡巨大,无力再守住全部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2 军开始进入战斗。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12 军打的非常英勇,战果辉煌。 21 岁的胡修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2 军第 31 师第 91 团第 5 连的一名四川籍新战士。 在战友负伤后,他一人坚守 597.9 高地的 3 号阵地与 10 号阵地,共打退敌军 40 余次进攻,歼敌 280 余人,自己却毫发未伤,是名副其实的新时期「战神」。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胡修道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1 月 7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对 12 军指挥的 597.9 高地保卫战给予极高评价:「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11 月 21 日,志愿军全部夺回 537.7 高地,11 月 25 日,29 师顺利接防 537.7 高地。 战史上一般就把 25 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 至此,硝烟散尽。 整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 4838 人,伤 6691 人;联合国军共伤亡 25498 人。 上甘岭战役在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史上地位非常特殊。 它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都不一样,没有坚固的掩体,没有复杂的街道,没有神准的狙击手。 有的只是更猛烈的炮火,更疯狂的轰炸,更惨烈的肉搏。 这就是当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