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到底有多强

查看全文
理解,因为国民党在东北没有统治基础。 从张作霖统治东北,一直到日本人搞的满洲国,国民党的势力一直没有进入过东北。这时候谁捷足先登进东北,群众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建立政权相对容易很多。中共虽然在华东、华中有大片根据地,但是都没有连成片,也没有占据大城市,看着挺热闹,其实实力并不强。而如果占据东北四省,那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不管是兵员还是后勤保障,都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二点就更明显了,东北太富裕了。 这一点不光我党知道,老蒋也知道。这个富裕并非单纯指的经济,而是东北的工业体系。东北本来在张作霖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工业,后来日本人在东北也是真下血本了,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 当时的东北有多牛呢?1943 年的时候,东北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49%,生铁产量占 88%,钢产量占全国的 93%,水泥占到 66%,机械工业达到了 95%。到 1945 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 当时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在东北呆了几年,对东北工业体系的发展居功至伟。这老兄推行的「经济统制」,实际上就是学的苏联的计划经济,后来岸信介当上了首相,推行的还是计划经济这一套。没错,日本战败后的很多年,玩的就是计划经济,而且对日本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是日本,韩国的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他爹,在那些年玩的都是计划经济。日韩的崛起靠的就是这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玩计划经济?是不是很迷幻? 说回东北,这里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是重要的产粮基地,人口接近 5 千万,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 1/9。 也就是说,谁拿下了东北,谁就有了问鼎全国的实力,所以当时就有一句话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 但国共在东北的争夺结果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得东北者得天下」,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蒋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这句话,所以三年后东北搞丢了不说,最后直接被赶到了那座小岛上,要不是朝鲜战争爆发,搞不好就真要去菲律宾度过余生了。 壹 · 憧憬 抗战结束后,各根据地开始迅速行动,其中最先到达东北的是离得最近的冀热辽军分区的曾克林部。 曾克林带着十六军分区的 4000 余人来到山海关后,驻守在这儿的日伪守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军队的受降。曾克林他们只有枪没有炮,打也打不下来,没办法只能绕道出关,巧不巧的碰上了几十个苏联士兵。在曾克林的再三请求下,苏联士兵拖着三门炮回到山海关轰了几炮,日伪军本来就等着投降了,根本无心恋战,直接就跑路了。 就这样,山海关被拿下了,在陆路方面打通了通向东北的大门,为以后各路人马出关奠定了基础。 曾克林率军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