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了新式武器,武器弹药多的数不清。
看着中央领导们兴奋的表情,曾克林也是越说越兴奋,难免加进去了一些夸张成分。
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曾克林的这些事呢?
是因为他这次在领导面前不经意的吹牛逼,让后续出关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曾克林,中央后来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怪他,毕竟东北情况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个局面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控制的。
通过曾克林的汇报情况,中央对东北的形势普遍很乐观。
遍地黄金啊,趁着蒋介石的部队还没过来赶紧去捡吧。
于是,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马上去东北开展工作,从华中、华北抽调十万的部队去东北,并特意强调「不用带武器」,东北有的是嘛,把武器留给根据地用,去东北换新式武器用。
眼看东北这么有前途,经在重庆的领导人同意,中央制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总而言之就是要力争东北。领导人特意提出一个人事安排,那就是让本来要去山东任军区司令员的林彪,赶紧掉头去东北。
以后的事实证明,派林彪去东北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林彪这个人,名字应该大家都熟,一直有人拿林彪和粟裕作对比,他俩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大 Boss,而且战绩都有目共睹。
粟裕咱们也都知道,领导人曾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使解放战争的结束提前了好几年。
粟裕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论整体能力,粟裕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林彪是我党的一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政工方面和理论方面都是一个高手。这样的人才,在我党里面屈指可数,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林彪也比粟裕强得多。毕竟,我党里面有实力的大佬太多,能让大家信服你听你的,这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技能点。
林彪还有一个能力就是能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理论进行推广,比如「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战术,都是林彪在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并能印成册子进行全军推广,大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林彪的能力确实是不得不服,之后在东北,也确实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贰 · 绝境
十万大军挺进东北,主要有两路人马。
一路是山东各根据地的八路军队伍,加起来有 6 万多人。
一路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 3 师,有 35000 人左右。
这些最早到达东北的部队,最后成了东野的主力,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部队满怀着对东北的憧憬之情,迅速从海路和陆路踏入了东北。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曾克林所讲的遍地物资,而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武器和物资。
山东来的八路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