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其实在退回去 30 年代,何尝不是有过同样的情景?当时王明等人一直坚持攻占大城市,结果导致惨败,要不是领导人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那我党能走多远都值得怀疑。
彭真在白区工作方面确实是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方面缺少经验。但是他作为东北局的一把手,自然对林彪的意见不服气,两个人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幸亏这时领导人看清了局势的发展,放弃了利用大城市争取和平的想法,并于 1945 年 12 月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四平保卫战之后,杜聿明一直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了松花江北岸,部队一路败退,疲惫不堪。
四平保卫战的惨败让东北民主联军元气大伤。
对于四平保卫战,领导人一直都认为是对的,是需要的一场战役。但很多人认为四平保卫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伤亡,是一个无谓的损失。
直到 1959 年的庐山会议,领导人还跟已经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的黄克诚争论,黄克诚还是那个犟脾气,说死守四平是没必要的,领导人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竟然怼了一句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领导人没办法,只好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建国后,敢这样当面顶撞领导人的,黄克诚也算是头一人了。
不管怎么说,四平保卫战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统一了思想,让大家认识到了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一点是,1946 年 6 月 16 日,中央下达了调整东北局班子的指示,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从这之后,林彪在东北集党政军权力于一手。
这是改变东北局势的一个转折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领导人过人的战略判断力和识人用人的眼光。东北局中有彭真、高岗、陈云、张闻天,无论哪一个都是资历深厚的大佬,而林彪跟他们相比,不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有很大差距,一把手的位置,特别是党政军集权的位置,无论怎么轮都轮不到林彪。
但是领导人就能在关键时刻,把东北的发展全权交付给了他,这不仅仅是信任的问题,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超越常人的眼光。
肆 · 巩固
多年以后,面对人民对林彪在东北做出出色成绩的赞美时,林彪轻描淡写地说:我在东北也没做啥,就做了三件微小的工作:肃清土匪、发动群众和根据地的建立。
是不是谦虚且不说,但林彪说的这三件事,事实上改变了我党在东北的局势,而且,这三件事绝不是微小的工作,而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哪一件都不是能轻松做到的。
林彪担任东北局一把手之后,在 1946 年 7 月 7 日通过了一个决议,史称《七七决议》。
这个决议,是东北解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