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民国的重工业比清国还落后?

查看全文
,工程量浩大无比,那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管道看得人头晕眼花,何况还要培训一大批技术工人,一直干到 1922 年,大部分机器设备才开工试车,正式投产又等了两年。 1924 年 8 月 23 日,永利碱厂张灯结彩,各路名流齐聚一堂,迎接激动人心的开炉仪式,在热烈喧腾的锣鼓声中,总工程师侯德榜拉下手柄,炉门缓缓打开。 噫——所有人齐声惊呼,锣鼓也停止奏乐,现场陷入一片沉寂,众人目光齐刷刷盯在那炉碱末上,它本当洁白如雪,可如今却红黑参半。 出碱失败了!几年时间,二百余万两银元,无数工业人的心血,换来的就是这种劣质碱! 就像报道几年前那场成功一样,记者争相把失败的消息刊登出去。舆论大哗,狂怒的股东围堵范旭东的办公室,英国人喜不自胜,永利碱厂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怎么办?中国人的制碱梦还要不要做下去?已经花出去的投资如何收回? 范旭东仿佛一夜间苍老十岁,他哑着嗓子劝慰股东,「如果就此罢手,前面的投资就算彻底没了,不如继续生产,边干边找原因,或许尚有一线生机。范某恳求各位再给永利一次机会!」 股东们相视无言,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但钱不会再投一分,此后生产费用由永利自行筹措。 那段时间里,沉闷压抑的气氛笼罩工厂,不管如何调试,碱品质量始终上不去,红碱以低价处理,换一点宝贵的流动资金。 1925 年 3 月,四台最主要的生产设备——从美国进口的干燥锅全部烧坏,连红碱也无法生产,永利不得不全线停工。 最后一线生机,断了…… 5. 永利绝不能趴下!这不仅是范旭东的想法,也是所有永利人的信念。 冷清的车间内,侯德榜等人连日测量数据,他们面容严肃,眼睛熬得通红,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查明原因,变红碱为白碱。 范旭东则要面对另外一个对手。永利试产失败时,卜内门公司英国总经理尼可逊(Nicholson)正好在上海视察,凭借商人的嗅觉,他感到这是吞并对手的绝佳机会。虽然尼可逊和李立德一样不相信中国人能造出纯碱,但趁火打劫乃是大英传统艺能,岂可白白错过。 商谈地点设在大连,一方得意洋洋,一方不卑不亢。 尼可逊率先提出收购要约,他认为永利此刻弹尽粮绝走投无路,而中国境内唯有卜内门有兴趣也有财力接收那堆设备,与其亏光血本,不如及早变现。 出乎他的意料,该提议被中方拒绝,范旭东表示永利是非卖品,绝不考虑出售。 英商转而寻求合作,永利品牌仍归中资所有,卜内门公司注资占股,同时派驻工程师进厂解决生产问题。 中方则引用永利公司章程中「股东仅限于中国国籍者」条款,再次婉拒英商提议,谈判无疾而终。 范旭东十分清楚尼可逊的算盘,一旦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