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条件那么艰苦都能搞出两弹一星,现在却搞不出至少排名前五的飞机发动机?

查看全文
事故,一度导致 60% 的飞机停飞,严重影响我国的防空。 折腾两年才搞明白,这个发动机当时是山寨了相当部分的毛子的设计, 但是呢,其中有一处倒圆角的半径出了问题, 毛子的设计是 0.6mm-0.8mm,无奈当时中国的刀具材料不过关,圆角刀两侧的磨损过快,于是加工时半径少了 0.2mm。 就因为这 0.2mm,导致应力急剧增加, 也就是说原本的压力是平均分散在叶片上的,但是因为这个拐角的地方少了 0.2 毫米,导致压力集中到了一点上。 最终使得涡轮轴断裂,多次酿成机毁人亡事故。 你想想,一个发动机需要多少这样的细节组成? 而整个军工,又需要多少这样的细节组成? 现代军工体系的庞杂程度,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 从某种角度说,军工其实是「阳谋」,比拼的就是人员和投入! 什么单项技术都是浮云,这个严密而庞大的体系才是最高的技术门槛。 有点扯远了。我们回到主题上来。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条件下的苛刻要求, 美帝有些发动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连接和缝隙, 核心部件就从一整个大铁疙瘩里一点一点削出来,相当败家,这玩意儿俗称整体叶盘。 这样叶片和圆盘连在一起,不但更牢固,重量还能下降 30%, 于是逐渐成为发动机主流,美帝计划以后的战斗机涡轮全部采用整体叶盘。 不过加工这玩意儿手艺可不是一般的高明,通常需要高端机床。 说到机床,嗯,叹息。 顺便在这里说一说美俄思路的差异。 毛子的数学功底极强,可以说融到骨子里,他们经常靠线性计算搞定一切。 比如苏 27 的发动机就是用销钉固定,可以简单理解为用螺丝固定的。 毛子就是任性的把受力分布计算到极致,使压力均匀分散到各个地方,发动机硬是不散架!这功夫也是没谁了! 虽然航空发动机工作环境极高温极高压,但工作时间毕竟比较短, 另外一种场景则是温度和压力都稍微低点,但工作时间非常长。 由于温度和时间具有一定的当量关系,这其实是一回事。 对钢的稳定性评价通常采用「高温长时效试验」, 举例来说:蒸汽轮机叶片钢的试验时间通常要超过一万小时, 但如果把温度提高到 670 度,试验的时间可以缩短到 400 小时。 所以除了航空发动机,中国的大功率蒸汽轮机、燃气轮机也是苦的一逼! 键盘侠们可以集中火力往这儿喷。 很多同学就不信邪了, 为啥材料这么难? 这其实还是怪人类科技太落后,什么都要靠试验,只能通过一次一次试验,才能找到最优方案。 做材料和炒菜差不多,最后的成份都知道,猪肉萝卜炖粉条,比例也数得出来。 但其中的入锅顺序、火候、食材的预处理、种菜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