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的祖母天天照料,或许这小子真就踏出苦海,脱身尘外了。
王华看着醉心佛道的儿子,越发心里发毛,为了引导儿子,让人把边事告诉他,说天下不太平,北狄又来寇边,日后大明心腹之患谁来当之?
这法子很快便见效了。
缓了一年多,又研究了一年多佛道的王守仁,在十五岁那年再度亮起双眼,去见父亲。
那会儿云淡风轻,窗外虫声啾啾,王华瞅着堂下的儿子,又一次陷入茫然。
默了片刻,王华才一字字问十五岁的王守仁道:「你要出关?」
王守仁使劲点头:「是啊,大明的心腹之患还在北方,而朝廷军备日渐松弛,关于北疆的消息更是越来越少,没有消息,如何御边?」
王华:……
王华:「那也轮不到你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去探听虚实吧?」
王守仁胸膛一挺,笑道:「天下事舍我其谁?」
王华扬了扬眉,但觉太阳穴那种熟悉的疼痛又回来了,突突跳着,半是心累半是骄傲。
于是十五岁的王守仁还是出关了,出居庸关,去游历四方。
或许出门之前,王守仁跟老爹约好了,自己绝对不犯险,绝对不立于危墙之下,碰见胡人骑兵能避则避。
可真到了关外,这些话便都随风散了。
那会儿的王守仁沉迷骑射,热衷游侠,在外交游广阔,又恢复了段子手的标配,走哪都带着笑,随便混进一个胡人部落,都能跟人聊起来。
这期间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边疆消息,是深处中原的高官无论如何都无法得知的。
当然也见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事。
十五岁的王守仁闻不平则拍案,一怒上马,只练了几个月的骑射如有神助,史称「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当时天高云淡,绿草成荫,牛羊如云,少年提弓立马,百步穿杨,放声的大笑里尽是挥洒不去的英雄气。
这幅画面,着实跟圣贤两个字不太搭。
要么说这个圣贤叫王守仁呢。
那几年里,王守仁不仅去过关外,还沿路游历返回,对大明朝内部的叛乱颇有研究,几次三番想写折子建言献策。
差点没吓死他爹。
王华是想让自己儿子振作,但没想到这儿子振作了就开始膨胀啊。
你是什么身份你就建言献策,这么狂万一圣上不喜欢,万一礼部的人揣摩上意以为天子不喜欢,你还科举个屁啊。
于是王守仁迎来了自家老爹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要他修身养性。
王守仁撇撇嘴,不写就不写,转头去研究佛道了。
王华:……
揉头,心累,脑壳痛。
其实寻常人家孩子研究佛道,王华也不会这么头疼,毕竟大部分少年总会长大,总会面对现实,佛道撞上科举,该放也就放了。
可自家孩子那是谁?
王守仁少年时,多少是有点痴的。
无论是兵法还是佛道,乃至后来的儒学经典,王守仁一学进去,那是真的痴迷。
痴迷了几年游侠骑射,又捡起了自己没学完的佛道,痴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