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被捧到了如今这样一个高度?

查看全文
便知道那是好的,那是本心之所向。 是为良知。 正所谓做好事不需要理由,做恶事才需要利益,需要取舍等等理由遮蔽一般。 王守仁自梦中霍然惊醒。 人有良知,不虑而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是故人人皆可为圣人,我何必去想先贤如何去做,我本心所向,便是圣人之行。 那天起,王守仁走出阳明洞,龙场悟道,胡须飘然拂过衣领,王阳明踏足人间。 ·5 秋雨连绵的时节,王阳明从洞穴里走出去,去帮土人搭建房屋,有些冷眼与冲突,王守仁也浑不在意,反而教他们简单的道理,帮他们生活得更好,渐渐在当地的名声大起来,土人甚至愿意为了他,殴打欺辱他的官员。 圣贤的人格魅力,大抵如此。 遂有当地官员请他去讲学。 那能讲什么呢,当然是王阳明神功初成的心学。 梁启超说,凡有讲学者,多要讲究一个旗号,有了旗号简单明了,一方面可以开宗明义,另一方面也方便召集门徒。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旗号。 但其实知行合一之前,还得有一步骤,没有这个步骤,就难以领会知行一体的道理。那个步骤,就叫做诚意。 王阳明讲学的时候说,怎么叫诚意呢,人们总是要给自己的人生立意,不辞艰难险阻,而决意向前的,这就叫诚于意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意向到底在哪。 当然了,许多人说自己要为民请命,说要为万世开太平,说想庇护自己的家人,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些,挣更多钱。 那就叫诚意吗? 王阳明说那不叫,那叫你隐约知道自己想去京城,但连京城在什么地方你都不知道。 这是真想去京城吗?这只是茫然向上而已。 真想去京城,那你得先打听清楚京城在什么地方,有多少条路可以到,需要什么交通工具,又要付出多少车马费。 这些都清楚了,我才认你是真的想去京城。 这叫诚意。 其实这一层里就隐含了知行合一的意思。 口头上说知道一件事,那并不是真的知道,像王阳明讲学时举的例子,谁还不知道人要孝顺啊,可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人? 那就不是真心知道,只是拿着个孝顺的概念,泛泛而谈。 真心知道要孝顺,就一定会体现在行动上,真心想去京城,就一定会做好相应准备。 而对父母尽孝的过程中,去往京城的道路上,中间多少坎坷,克复多少艰难,这本来就是知的一部分。 这叫知行合一,知跟行,原本就是分不开的两部分。 只说自己知道了却没行动,那你就是拿着概念泛泛而谈,你心底里的诚意,不是你口中的道德。 你说自己知道啥叫孝顺,为跟兄弟争遗产把爹娘气出病来,那你诚的这个意乃是功利。 跟孝义没有半毛钱关系。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格掉这些功利的影响,格的正是自己心性,致的也是自家心性,到格去蒙蔽,重建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