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怀念苏联?

查看全文
了(跟同时代的中国是天壤之别,不要以中国的水平代入到苏联)。 要知道,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可是和尼克松发生过著名的「厨房辩论」的。 彼时的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增长,「赫鲁晓夫楼」虽然丑,但它解决了苏联人的住宅需求,最重要的是——它是国家免费发放的。 赫鲁晓夫楼,图源:Wikipedia 赫鲁晓夫的理论是,在苏联,人人都可以分到国家免费提供的房子,而美国的穷人只能睡大街。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底气,谁敢和美国人比谁的生活更优越呢? 双方的社会生活各有优势劣势,美国人有充足、精美的商品供应,而苏联重在公平,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壁垒,而且更稳定,失业率几乎忽略不计,也没有经济危机这种事情。 但苏联体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高度的计划性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民用需求被长期压制,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产品周期长见效慢,所以逐渐在冷战中落于下风。 美国人生活的缺点是,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及失业风险,比如碰见中东石油危机这种事就有点搞不定。 但美国市场经济的优势始终是巨大的,冷战期间的美国工人可以做到一人工作养活一家人两条狗,这是美国生产力强大的最好证明,也是美国人至今怀念的黄金时代。 当然苏联解体以后,这种日子就别想了,毕竟没有威胁的资本家没必要始终向工人让利。 苏联商店,图源:English Russia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过于超前的体制,带来了内部的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军工业绑架国民经济,百姓生活水平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长期停滞,缺乏选择和享受。 苏联产品质量差贡献了大量的段子,但是除了苏联解体的末期,苏联人的问题始终在「好不好」而不在于「有没有」上。 东德在 1979 年拍过一个讽刺电影叫《部长的汽车》,讲的是一个东德工人的私家车太旧了,机缘巧合下换了一辆部长的旧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搞笑故事。 电影的目的是讽刺东德的腐败,但是即使这样也可以看到一个事实——1979 年的东德普通工人家庭是开得起私家车的,作为苏联的亲儿子,大家可以大概想象一下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生活水平。 在平权方面,冷战更是把整个地球的平权作用按了加速键。 苏联诞生以后,全球女权水平大幅提升(男女平等是苏联的核心立国思想之一),女性在苏联大量参加工作。 第一个女飞行员,第一个女狙击手,第一个女宇航员等等成了世界女权的代表。 而冷战期间的西方,在种族平权方面也有了巨大进步,美国废除了南北战争以来持续百年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第一次在生活上拥有了和白人平等的待遇,这和冷战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马丁·路德·金,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