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还是表达能力极差,应该怎么办?

查看全文
构化思考是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至于分析完之后又应该如何给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得看你的背景知识量,上面这个案例省略了具体策略的制定过程,有心的同学可以自行思考一下原因。) 当然,遇到问题,你不用每次都自己切割。 有一些已经成熟的模型,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切分方法之上的,你可以根据问题,直接拿现成的结构模型使用,不用自己重新发明轮子。 比如,基于两分法的管理理论: 比如,将两次两分法组合成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各种管理理论: 当然,还可以找到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它们都是基于 MECE 原则,使用两分法切割出来的结构模型,非常好用。学会了这个切割方法后,你自己也能原创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构,说不定还能出本书啥的。 第二个画线手法:三分法 三分法,就是在两分法的中间添加一个「过渡」的状态,让分类变得更加细致,也避免非此即彼的绝对论断。比如: 黑、灰、白; 好、一般、差; 事前、事中、事后; 陌生客户、准客户、老客户。 你也能将两个三分法,组合成一个九宫格,比如: 通用电气矩阵,就是把波士顿矩阵的两分法改成了三分法,分析结构变得更加细致,战略选择也更加精准。 不过,三分法带来结构更细致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的更加复杂,很多人看到这个九宫格就已经蒙圈了。因此,在你还没有熟练掌握结构化思维的时候,如无必要,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三分法。 结合这两种画线技巧,你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结构模型。 比如,让你思维更缜密的「5W2H 结构」。 比如,让你快速理清商业模式的「商业模式画布」。 比如,让你能全面分析企业发展问题的「麦肯锡 7S」。 也许,你曾经看到过这些结构模型,也学习过它们的含义,以及使用方法。而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是否能看到它们是如何被一步步切割出来的呢? 如果你能看到这些结构的演化过程,你是否对它们的理解和使用又更深了一个层次呢? 作为思考题,你可以自己试着拿张纸推演一遍。 回到前面头脑风暴的案例。 我们试着用平面切割法,看看可以把刚才这个问题切成什么样的结构。 问题:如何在未来 3 个月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 1.用两分法,找到第一条切割线 客户?产品?活动方案?营销?渠道? 好像这些都不太适合,要么范围太小,无法包含所有相关的信息,要么无法切分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那应该怎么切? 通过思考后发现,要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思考,无非就是公司的外部因素和公司的内部因素,这既包含了所有的相关要素,又对立统一。 因此,我们第一条线可以先把结构分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