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看,米格走廊叫做「Mig corridor」似乎更准确:
那么,美国飞行员口中的「Alley」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真不是走廊的意思,而是一个更加凶险的含义——后街小巷!
这种环境在美国俚语中就叫做「Alley」。
不用任何语言描述,正常人都能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中,这种小胡同在美国都是犯罪区域的代名词。黑帮、流浪汉、变态杀人狂、终结者机器人,什么阴暗的东西都在这里出现过。
美国那个治安,一直就没个好,枪下亡魂一年几万,刀捅死的不知多少,类似芝加哥这种地方,警察跟摆设差不多,「Alley」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了。
要不汤姆逊冲锋枪为啥叫做「芝加哥打字机」嘛。
所以,「Mig Alley」的意思其实是一条经常有米格战机出来刨锛打劫的胡同。
你想想,带了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唱着歌。
这什么心情,葛大爷已经为我们演出来了。
美军的 F-86 老是要护航轰炸机,飞不高也飞不快,屡屡被志愿军的米格机偷袭得手。
就像美国电影里的黑帮,动不动就在胡同里给你一闷棍,追不上打不着的,特别郁闷。
那么换个思路,F-86 主动出去找志愿军,情况不就改变了吗?
可以说,美国人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思路,虽然已经不是正确的时间了。即便不算苏军的米格-15,中国买入的米格机也高达 1800 架,是 F-86 数量的两倍以上。
想用耗尽中国人飞机的方法拆解「米格走廊」纯属幻想。
美国人的努力可以解释为,虽然他没法干掉你,但就是要做点事情恶心你。
美军以 F-80/84 系列为诱饵,在志愿军起飞迎战之后,F-86 机群再冲上来交战,用这个办法把米格-15 拉入缠斗。
这办法比挨打好一点,实际上仍旧非常凶险,因为米格-15 的炮太狠了,磕着就死,擦着就伤。
1952 年 2 月 10 日的空战中,美军护航机队与志愿军米格机群战成一团。
当时还是新手并且与部队失散的张积慧在一片混乱中抓住了一架敌机,连发三炮(就一个点射)。
其中一发 37 炮直接命中座舱附近,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当场就给打死了。
一个几千小时的「双料王牌」,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新手抓住。
偷袭!
啪!
死了。
见了上帝他说啥呢?年轻人不讲武德?
硬碰硬,用上千小时的老飞行员去和中国人交换,美国人换不起。
但美国空军也不傻,如果把这个诱饵战术扩展一下,一路跟到机场去,不就搞定了吗?
这就是美军的「猎杀小队」战术,专门在大战后偷袭降落阶段的中苏战机。
此时我方战机已经没油了,无法还击。
机场的地面防空部队也够不着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