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最不能透支是什么?

查看全文
能力,和一帮年轻人竞争怎么写材料、画图表,怎么给领导排席次,怎么迎接上级检查之类的事情。几年过去了,他不仅职位毫无进步,而且身心俱疲。他的博士同学,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了教授,在专业领域有了名气,有社会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恒的事业,对未来充满热情。 每次聊到这些,他都是长吁短叹,悔不当初。他的能力特长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写材料,组织会议,跑腿,画图表。 美团的王兴曾经讲过,他本科时有幸在清华听过不少牛人的讲座。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2001 年 4 月 19 日,哈贝马斯的访问演讲,清华法学院挤得水泄不通,他费尽力气挤了进去。在听完之后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浪费时间去听那些你根本不懂的东西,不管对方名声多大。 人生同样如此,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长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光鲜亮丽。 关于如何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读不进去,但无论是丁肇中还是朱棣文,都学得很深。他们觉得物理很简单,他们一开始就不用费太大力气,上学时物理和数学常常考满分。 3.选择随着时间自然增益的事情 一定要去选择那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增益的事情,因为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今天干这个或者干那个,都是一样的要工作,要做事。有些事情,你干 10 年还是一样。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点心,每干一年都有一年的进步。10 年过去了,有些人在原地踏步,而你则很可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每个人都在从事一件自己真心喜欢或者擅长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恰恰是随着时间变化会不断精进的。里面每一个人,补漆的、修表的、临摹画的,干到最后,都成了这个领域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成为那个有影响力的人,这才是真正值得从一生的事业。 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永远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尝试不同的可能。8 小时以内是为本职工作,8 小时之外才是为自己工作。因为不敢尝试,不愿跳出舒适圈,而满足于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勉强在一家公司混日子,才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