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
事实上,小 A 自我感动的付出是一种「放弃思考」的偷懒行为,同时也是非常「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小 A 心中早就有一个自己描绘好的爱情剧本:「自己默默付出,细心周全,女神被自己一次次的细致体贴感动了,两个人最终一起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但殊不知,女生那边的剧本是这样的:
一开始:「这个人是莫名其妙对我示好,让我很不安,是同公司的,不想撕破脸。而且他也从没说喜欢我,我也不好自作多情地和他说 「我俩不可能」—— 挺烦心的,找机会再说清楚吧」
感冒药事件后:「天!这个人竟然私自打听我的住址,还跑到我家来了,这太可怕了。不用纠结了,赶紧拉黑」
然而,小 A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剧本里 —— 不愿意动动脑筋去观察女生的真实需要,不愿意用心去了解女生的真实感受 —— 直到发现剧本走向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幻想破灭后恼羞成怒。
小 A 看似用心,实则偷懒。
没有了解和尊重的付出,对接收方来说很可能是打扰,是道德绑架,是自私的索取。
有价值的付出,一定是基于对对方的「了解」和「尊重」的。
不了解:「把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你,虽然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需要」
这就像: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
「对方喜欢吃苹果,你却送了 ta 一车你爱吃的香蕉,还期待 ta 说谢谢」
解药:我们不如把无效付出的时间心力放到对对方的观察和了解上 —— 通过和对方做朋友,去了解 ta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去了解 ta 喜欢被如何对待,这比无脑付出重要得多。
不尊重:「我付出,所以我有理」 —— 站在道德的高点,把对方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你的付出。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思维—— 「我付出了,所以我应该看到回报」。
那么这个「付出」在根本上是一种对对方的「索取」 —— 不管别人的意愿如何,「付出」成了你「道德绑架」对方给你「回馈」的一件武器。
解药:礼尚往来是人的本能 —— 如果我们的付出行为超过了对方舒适的心理距离,对方就会因为有回馈的压力而更加疏远你。
因此在我们主动付出的时候,要根据双方关系的亲密度,充分尊重对方接受的意愿,让关系的节奏舒适而自然地发展。
无效付出(二):缺乏框架 ——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允许的
在我们有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框架同样重要。
为什么需要框架呢?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班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我们特别愿意跟着他为他马首是瞻的同学,还有一个我们可以随意拿来开玩笑而不用顾及他感受的同学?
就像老话说的:欺软怕硬;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扪心自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