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思,是出于好奇,也是出于想要知道自己的魅力是不是已经吸引到对方,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四层。
他想要知道,她抛出的这个社交认定,是不是真实的?还是说只是一个误会?
并且他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对绿茶产生幻想。因为他以为这是触手可得的事情了,开始幻想跟绿茶发生的一切,不断的因为绿茶那句话而想入非非。
你瞧,这时候他进入多巴胺状态了,因为性幻想是能够带来大量多巴胺的。
然而他脑海里却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他,也许是你想多了而已啦,人家没那个意思。
于是,又自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
瞧,女的什么都不用做,他自己就开始多巴胺与负多巴胺状态的来回切换了。
后来他越来越纠结,终于会自己忍不住主动接近绿茶,为的是寻求答案,那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而这就是建立了「目的」。
当我哥们过去试探她的时候,她直接让我哥们的「幻想」暂时破灭,告诉哥们想太多了。这样我哥们直接进入强烈的负多巴胺状态。
从原本以为触手可得的多巴胺状态,一下子跌入到幻想破灭的负多巴胺状态,这样的落差感会让他非常痛苦,原来之前的喜悦都是假的。
我哥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会觉得绿茶是在骗他,觉得明明是对他有意思。
这时候,我哥们会更加强烈的想得到绿茶的社交认定
于是我哥们又再次陷入困惑了,从原本幻想破灭的负多巴胺状态,重新回到「说不定有戏」的多巴胺状态。
以上过程被不断重复,我哥们进入若即若离的状态,不断的在多巴胺与负多巴胺状态来回切换,他对绿茶的需求感会被不断的「训练」,于是不断提升。直到他最终哀求绿茶,向绿茶表白,要明确态度,这时候,绿茶才放过他,成全他,于是他们才在一起。
而这时候,我哥们已经被「训练」的离不开她了。最后被绿茶抛弃的时候,后悔万分,万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了。
以上整个过程的关键,是让一方自己主动生成目的。正如前面提到,「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只要是主体自己主动生成的,那他就会为之服务。
类似的例子多如牛毛。如果你是一个男性,相信肯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天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超级美女,你鼓足勇气向前搭讪索要联系方式,而对方却对你冷眼相对,甚至叫你「滚」,你会因此陷入困扰吗?会因此茶饭不思彻夜难眠吗?不会,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你不会陷进去,因为对方一开始就打消了你的念头,你打从一开始就认定从她身上不会得到任何反馈。
那什么时候你会陷进去呢?是你开始给自己设立了目的,产生「自己可能有戏」的幻觉。也许是因为那鼓足勇气的搭讪而她也回应你了,也许是送给已认识的她的一杯奶茶,也许是一次护送、一次陪伴等等,甚至也许仅仅是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