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然而,张毅在翻看张得月的案底时,总觉得这个人的犯罪轨迹不连贯。
第一起案件,在 2005 年 10 月,是一桩诈骗案。
第二起案件,就是 2007 年 3 月,绑架杀人碎尸案。
从诈骗,直接到杀人碎尸,毁尸灭迹;进入警局之后,还能从容地与警察周旋。
这样的心理成长,太过迅速,太过跳跃了。
张毅总觉得,这不符合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规律,中间似乎缺少了什么环节。
于是,他就有了那个大胆的猜想。
2006 年 11 月,杀害杨艳、藏尸。
这起案件的发生时间,刚好在那两起案件之间。
犯罪行为比诈骗案更严重,但手法还没有碎尸案那么残忍。
如果把这块「拼图」放到张得月的犯罪轨迹中,仿佛一切就都能说得通了!
道理说得通,下一步就是寻找证据。
但要是死活就是找不到证据,怎么办呢?
从张得月本人身上下手!
张得月指认藏尸地
挣扎
2008 年 9 月 3 日,张毅提审张得月。
张毅知道,如果一上来就指认张得月是凶手,一定会引起他的警惕和对抗。
这反而不利于审讯的进展。
于是,他选择了比较和缓的方式。
见到张得月后,张毅先是说道:「把第一次提审时候,你说的那件事,再复述一遍。」
张得月似乎有些惊讶,问道:「重新说一遍?」
张毅确认道:「对,重新说一遍。」
于是,张得月打开了话匣子:「2007 年秋天,拾棉女工杨艳,被先奸后杀,尸体埋在 89 团十连的一块棉田……」
张毅适时地提出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张得月回答:「我当时被胁迫,帮人藏尸体。」
张毅再次顺着话头问了下去:「戈壁滩挺硬的,你们是怎么挖的?」
看到张毅一副例行公事的样子,张得月渐渐放松了警惕。
在张毅的引导之下,他开始供述抛尸的细节。
就在一堆无关痛痒的提问之中,张毅假装无意地,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去:「你为什么说是阿杰杀的人?」
「阿杰死了。」张得月脱口而出。
张毅知道,张得月的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
他必须抓紧不放!
于是,张毅追问道:「你知道阿杰死了?」
这时,聪明的张得月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慌忙地下意识否认道:「不是!」
很显然,今天的这种情况,超出了张得月的预判。
他慌了。
张毅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你说实话,阿杰的死是不是科尔吉特告诉你的?」
这一次,张得月没有立刻回答。
他又使出了之前屡试不爽的绝招——沉默。
张毅明白,这个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于是他拿出了证据:科尔吉特交代此事时的录像视频。
看了视频后,张得月脸色变得煞白,吓得浑身瘫软。
张毅知道他就快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