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印度政府首先封锁了博帕尔农药厂。
之后委派了两个机构进行调查,分别是科学和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和 印度中央调查局。
在这期间,博帕尔农药厂的美方母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UCC) 也有所动作。
UCC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沃伦·安德森( Warren Anderson)与技术团队一起,立即前往印度。
然而在安德森抵达后,却被软禁了起来,并被印度政府敦促在 24 小时内离开该国。
正是这个「骚操作」,彻底惹恼了苦不堪言的受害者。
不过好在,农药厂留下的「事故痕迹」的证据非常充足。
根本原因:水分进入储罐。
首先,调查小组找到了毒气泄漏的源头——编号为 E610 的 MIC 储罐。
根据工人们的反馈,当时这一储罐内发生了极其剧烈的反应,导致储罐大幅度位移。
那么,储罐内的液体 MIC 为什么会发生反应呢?
调查组给出了结论是:水。
前文提到过,如果异氰酸甲酯和水直接发生接触,会在短时间汽化,并散发出热量。
但是,水到底是怎么进去的?
调查组仔细看了工厂设备的路线图纸,发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设计——冲洗化学设备的管道,和 MIC 储存罐的阀门是连接在一起的。
还记得那个名叫拉哈曼的操作员吗?
他当时发现,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密封片」没有拨在管道阀门处。
而在他检查之前,有一名工人对管道进行了清洗。
这就导致了工人在清洗储罐外部时,水分通过没有密封片的阀门,进入了储罐内。
这是这名清洗工人完全没想到的。
因为根据博帕尔农药厂的安全设计,其实即使「密封片」不到位,只要阀门不开,水也不会水也不会流进去。
但好巧不巧,阀门年久失修且已经生锈,关不严了。
E610 储罐上的大洞
所以毒气是这样产生的:
用于清洗的水顺着这个阀门,进入了储罐,其中混杂着阀门处的铁锈。
之后,接近 500L 的水与 MIC 发生反应,而铁元素则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导致 30 吨 MIC 迅速汽化。
这是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地的人们对此调查结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一个号称拥有世界最先进「安全系统」的农药厂,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毒气发生泄漏后,为什么安全系统没有起到作用?
对于这些质疑,印度政府开始深入调查整个博帕尔农药厂,发现了不少惊天真相。
真相一:安全系统全部失效
博帕尔农药厂在建立 MIC 生产线时,就第一时间一套非常完备的「MIC 安全系统」。
假设,E610 储罐内的 MIC 发生汽化,导致罐壁破裂。
那么不远处的「气体净化器」便会将泄漏的毒气进行碱中和,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