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残忍的事是什么?

查看全文
发现这个情况后,主管就决定往里面充补充氮气。 可就在这时,主管和工人发现即使怎么充氮气,压力表愣是纹丝不动。 也就是说,压力表早就坏了。 之前操作员看到的压力值 10psi,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至少 40psi。 并且,原本需要长期保持「空置」状态的 E619 储罐,也被填满了巨量的液体 MIC。 所以当事故发生时,博帕尔农药厂的 MIC 储放量严重超标。 这也是导致毒气大面积散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相三:制冷设备失效 我们都记得,在最初设计存储 MIC 的时候,明明有制冷设备。 主要是为了让储罐内部保持低温,即使有水流进入,只要没达到沸点,也不会发生汽化。 可偏偏,博帕尔农药厂的制冷设备是坏的。 早在 1982 年初,工厂为了节省每天 37 美金的氟利昂的成本,制冷设备被停用了。 在事故发生半年前,制冷设备里没有一滴氟利昂。 因此当 500L 的水和 MIC 发生气化的时候,根本没有降温可言。 真相四:管理严重缺失 你以为博帕尔农药厂坏的只是个制冷设备? 当然不是。 在 1969 年建厂初期,这个农药厂将自己打造的「厂设」是设备一流、管理一流。 但实际上,从一开始管理者就在「耍小手段」。 首先,农药厂中的很多设备,都是低价购入的其他工厂淘汰下来的旧设备。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管理者还购买了一些没达到安全标准的三无产品,安装在生产线上使用。 这让工厂的最初投资,直接降低了三分之一的成本。 建厂后,这一套设备在人工的维护之下,还可以勉强运转。 但是在 1980 年之后,由于生产过剩、连年亏损,管理者又在节省人工上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将技术岗位的员工大批量裁掉,而需要 12 个人轮番看守的机械设备,最终只留了 2 人。 那些需要培训半年才能上岗的岗位,一般都匆匆培训一周,就可以上岗。 培训不到位,维护修理自然也不到位。 所以很多使用年限只有半年的管道,硬生生用到 2 年才更换。 维修时能凑合就凑合,绝不多花一分钱。 真相五:安全事故频发 实际上,这些隐患也不是最近才发现的。 1981 年,一名工人在对工厂管道进行维护工作时不小心溅到了光气。 但由于缺少安全培训,他在惊慌失措中,竟然摘下了防毒面具。 之后由于一下吸入了大量有毒光气,这个工人在 72 小时后死亡。 1982 年 1 月,又一次发生了小规模光气泄漏。 这起事故致使农药厂 24 名不规范操作的工人暴露在外,全部中毒,送往医院。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没有一个人穿戴防护设备,也没有人告知他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