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可以解决的。
但公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并非是一个「高精尖」的考试,所以,后天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所以,在认识到这个差距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就一定能够成功。毕竟,就是考个稳定的工作而已,又不是让咱们去造卫星火箭和核弹航母。
第二个问题,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由公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先说第一个特点:「杂」
这个特点主要是针对行测而言,其所考察的范围真的需要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了英语之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高考」。
这种「杂」给考生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不可能有人能够下决心有如壮士断腕版放弃掉某些知识,哪怕这部分知识你付出了几十个小时去积累练习,但是最终卷子上可能就只有一道一分的题目与之相对应。但问题在于,公考到最后的综合成绩,分差是极小的,这一分的题目,没有人敢舍弃。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只能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量。
另一方面,在之前大学阶段的考试中,大部分人已经适应了专业课式的考察方式——聚焦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具体问题来考察,往往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大学四年读完,文史类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现在让他们重新去准备这种「通识式」的考试,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转换上还是比较难的。
再说第二个特点:「紧」
行测,要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120——135 道选择题,除过填写考生信息和涂答题卡的时间,平均到每一道题目上的时间不足一分钟。而像资料分析、数量关系以及一些题干比较长的题目,是没办法在一分钟之内搞定的。
因此,行测同样也是对考生时间规划能力的一种考察,做题的顺序、重点都需要考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结合自己的习惯来寻找到最平衡的那个点。
申论,要在三小时之内精读 7000 字左右的给定资料,这些资料五花八门、散乱无序,而且还需要考生进行深度思考,并根据思考结合题目书写近 2000 字左右的文字。有很多学生在考完申论后向我反馈,说他们最后都是颤抖着手写完大作文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考试就如急行军。
其实行测和申论,本身的难度并不大。
行测,绝少有我们「不会做」的难题,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确实很难,但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基本上每道题都可以写对。
申论,其实考察的就还是高中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样,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把给定资料慢慢揣摩、细嚼慢咽,总能写个大概出来。但一旦有了时间的限制,这两门考试难度骤增。而很多刚开始准备考试的同学往往就会栽到时间上。
我遇到过一些学生,他们随手做了一些行测题目、看过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