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就都成了独木桥。
在这样的选拔方式下,实力往往就不再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了。由于岗位报考条件的设置,以及不同区域岗位的优劣之分,就导致每次考试的竞争对手数量和质量都有着较大差异。同样的水平,可能这次考试进了面,但是另外一次考试里却连分数线都摸不到;同一个人,可能国考没考上,但省考却成功上岸一个很不错的岗位。
有时候我跟学生吐槽,说考公其实跟买彩票差不多,只要参与的次数足够多,就一定可以成功。毕竟,对一个大学生毕业生而言,35 岁之前他能参加的考试次数至少都有 20 次,只要实力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剩下的就只是等运气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考试,对同一个人来说结局往往大不相同。
所以,从全局上看,公考其实是一次持久战。我有不少学生,在某次面试中由于是攻擂,且笔试分差大,所以惜败。但过一阵子,我总是能听到他们都好消息,要么是省考,要么是事业单位,最终还是考上了编。
短平快的速胜模式在公考中终究只是少数,我不否认有很多大神和幸运儿一击就中,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讲,唯一行得通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等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自身能力想要不提高都难。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聊自信。
想要拥有自信,其实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拥有财富、名望、美貌,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做成一件事,这是最能够增强自信的方式。
而且也往往会开启人生的正向循环。我有不少学生,都是在成功上岸之后,开始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有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和学习的一面,并且也相信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所以,他们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反而能一改学生时期的浑浑噩噩,有人通过了思考,有人通过了注会,最绝的是有一位小姐姐直接在工作两年之后放弃工作,出国读书,扎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里,也见识到了更宽广的世界。
今天聊这么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克服焦虑。一方面,大家可以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公考,不要想着一考定终身,而是静下心来,将它作为一次提升自己的契机,进而避免对结果产生焦虑,越是这样,反而越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大家也要做到「用心」去感受备考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在公考之后,能够真的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而非将之变为温水煮青蛙的开端。
功夫都在考试外,收获也同样都在考试完。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