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认知和现实上的不匹配,会将你的工作和生活体验降到最低。
与其如此,那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做好调查研究,理性审慎选择,免得日后再去后悔、再去折腾。
老铁们,我说的对吗?
体制内外的生死抉择:放弃体制外高薪的岗位,离职考公,如何才能「值」
这节课的标题起得很「大」。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在玩标题党那一套,故意贩卖焦虑。
但我想说的是,事实就是如此,对于一个已经工作的职场人来说,是否考公是一个更加复杂、更难取舍的抉择,特别是在当前的考情下,留给我们选择的余地更少。
我们先来看两个虚构的人物。
阿珍,出生于 1998 年,目前大四在读,决定参加公考。
对他而言,一方面,能选择的岗位有很多,不仅是国考,很多不限制户籍地省考也能参加,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岗位仅限应届生报考;另一方面,《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颁布,明确规定「新录用公务员在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五年(含试用期)」,意思就是五年之内不能辞职重考,要想强行离岗,就只能接受辞退,而辞退后,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在五年之内是不得报考公务员的,但是因为小明年龄还小,所以,他在 35 岁之前,如果不幸上岸两次都遇到了不合适的岗位,那么他还是有机会再去参加考试的。虽然难度会比他应届那年大很多,但是至少这个通道是亮绿灯的。
阿强,出生于 1990 年,大学毕业后已经在私企工作 8 年。
由于常年 996 身体扛不住,再加之受疫情冲击,工资锐减,所以决定考公。对他而言,只能报考那些不限制应届生报考的岗位,面临的竞争会比应届生激烈很多。此外,作为一个已经 30 出头的中年人,他没有试错的机会,只能选择一个最优岗位去报考,倘若一旦掉进「坑」中,受制于五年不得辞职以及 35 岁之后不能报考,他就只能用余下的职业生涯去慢慢填这个坑。
这样一对比,我想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会明白,对于一个「在职狗」而言,到底要不要考公,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岗位,真的是关乎生死斗一次关键抉择。
那应该去做哪些思考和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抉择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想给大家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要尽可能的去穷举在做选择前应该考虑的要素。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应届生反正现在连个工作都没有,在做选择时自然会更洒脱。但是对于在职的同学而言,与其说是选择拥有,不如说是选择「放弃」。所以我们在做选择前,就必须慎之又慎,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想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奉献。
首先,要客观理性地去认识体制和自己当下正在从事的工作。经过前面三节内容的分享,相信大家现在对体制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