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门之化贱为贵

查看全文
止。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平台上有专门负责拍照的,发到国外收购者,成交价格令人无法抗拒。   可是,老汪注意到刘度有个特点,别人家倒卖古董都是真假掺和着卖,可刘度只卖假货,收到了真货有的会摆在店里,有的则收起来,但绝对不会卖。   九十年代末,荣老板找到刘度,打算造一件假货,事成之后给刘度一千万的报酬。   自第一次合作以后,经荣老板的手,走出大量册门仿制的古董。   而他自己也收藏许许多多的赝品,通过自己的身份地位,买通媒体大肆宣传,竟然成为古董收藏家。   对方许诺的报酬可不是小数目,刘度也只是门内之人,他决定把事情告诉上级的长辈。   那些老狐狸精得很,他们觉得荣老板的贪念太大,有了两次合作已经过了,若再合作很有可能会出问题。   当时,荣老板经营者数家公司以及开发房地产,为了避税以及向境外洗钱,利用公司名义购买伪造的赝品古董,左手倒右手,把钱全部倒到国外银行,而那些古董百分之八十都是出自刘度牵线的来的册门之物。   其实,荣老板已经为出逃做出大量的准备。   门派里的老家伙精明,早早便看出荣老板不太靠谱。   看在钱的面子,刘度与老汪二人去了北京,双方见面以后,荣老板说:「我想弄两件宝贝,一件金缕玉衣,一件银缕玉衣,有把握吗?」    刘度说:「这可是国宝啊,做假的话是要贪官司的。」 「真的假的,还不是你们说的算。」荣老板递过去一张存折,「这里面的钱用来活动,事成之后,答应你的一分不少。」   老汪有些担心,可刘度却说没什么,造假的事情又不是第一次做。   因为要造玉衣,最珍贵的是金线,荣老板给的钱足够一比一仿制。   二人去南方收来玉佩,通过造假的手段将骨玉做旧,当时玉器造假的手段种类繁多,刘度和老汪虽然不懂造假工艺,可他们所接触的人脉非常复杂。   在浙江一位老师傅的帮助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两件玉衣伪造成功。   接着,他们找一位老农出货。   荣老板以十几万的价格收取,再按照刘度指示约见鉴定行业里的大师们。   这次因为是国宝级文物,荣老板请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还有大学教授,博物院副院长这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出面。   与拍卖宣德炉时一模一样,在荣老板的私人博物馆内用玻璃罩罩好,四位顶级专家围绕着走了一圈,按照常规,玉石鉴定程序需要至少 30 个步骤,如称重、收样、手摸、仪器检测等。可他们甚至连玻璃罩没有打开接触,便给出真品的鉴定书。   涉及到评估价格时,刘度的意思是评估一个亿,结果荣老板狮子大开口,竟然评估 24 个亿。   这么做法让老汪和刘度俩人都有点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