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坚持公平正义、包容共享发展,善待民心民意,有利于信任修复
信任关系是社会心态平和、社会情绪稳定的重要基础。从逻辑意义上说,如果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实现了高度信任,那么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和良性循环。因此,信任问题成为了超越中西文化和雅俗文化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修复信任关系、扩大信任储备、形成信任纽带,则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中国,坚持包容性发展,善待民心民意,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有利于消解不良情绪,有利于人们同心同德,有利于社会总体信任关系的修复。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包容共享,才会政通人和。包容性发展的实质是公平正义,是包容更多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消减不信任和实现共赢的发展。强调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修复和重建社会信任链条的远见。包容共享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物质层面体现为丰厚的衣食、舒适的居住、便捷的出行、完善的教育、良好的医疗等;精神层面体现为安全、尊严、幸福、成就等。包容共享,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就是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这比起让老百姓面对一些空洞的口号,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会舒心的多,踏实的多。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正体现了社会政策的托底性,这也是实现包容共享和修复社会信任关系的务实之举。
信任能否得到修复,与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相关,与社会是否能够包容共享相关。信任修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争取民心的过程。在当今中国,率先在分配领域实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也是信任修复的关键之一。针对当前失信造假行为惩戒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状况,我们必须唿吁强化教育、强化监管。要注意加强对各类信息平台的监测和信息渠道的清理,降低人们对负面信息、虚假信息的易感性,增强人们的精神免疫力。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政府部门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公众事件时,必须积极主动回应。网络社交媒体也要强化社会责任,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舆论宣传报道,引导公众对事件真相有理智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真正做到网络社会存在的问题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恶化,才能在公共信息的源头上逐步探索出一条良性互动的新路,才能有效化解负面情绪,才能逐步修复和重建信任关系。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