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结:「人生在世,连熊猫都没有看过,是非常丢脸的。」
在这两只大熊猫「君临」日本前,因为冷战大环境及意识形态差异,对于大多数普通日本人而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紧邻着自己的一个陌生的「红色巨龙之国」。
随着「熊猫热」在日本野火燎原般的蔓延,「红龙之国」一夜之间变成了「熊猫之国」。
不管日本右翼媒体再怎么卖力宣传中国人如何肮脏,如何野蛮,如何狂热地仇视日本人,依然挡不住大批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开始频繁访问中国,展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顺路」看看熊猫……
在民间交往日益频繁的基础上,两国关系在 1972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大约十年时间里,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双方先后签订了贸易、海运、渔业、航空、科技等协定以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开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援助。
从历史上来看,在当时的冷战大背景下,中日这一段「蜜月时光」堪称神奇。
这十年里的中日关系完全是积极正面的,看不到任何摩擦,是自 1931 年以来中日之间最为友好的时期。
在这一段外交传奇背后,两只大熊猫外交官功不可没。
2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的「熊猫外交」,版权所有者是「委员长夫人」宋美龄。
这位民国第一夫人,虽然从没有过任何正式的外交职务,却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华民国的外交决策。
1941 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军事战场上「四大会战」全部失利,大半国土沦丧。
政治领域里又出现了汪精卫这样的投降派,公然在南京另立汉奸政权,中华民族几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更可气的是,开战前「中美友好」调门唱得很高的美国,直到此时依然在太平洋彼岸岁月静好地「严守中立」,仿佛对日本侵华战争一无所知,照旧在跟日本政府做着「生意」。
根据美国政府自己的统计数据,仅 1937 年一年,日本就从美国进口了 2.9 亿美元物资,其中 1.68 亿美元军用物资,占到了日本当年进口战略物资的 54.4%。
包括 550 万吨石油、价值 248.4 万美元的飞机,价值 1.5 亿多日元的机床等重要物质,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用来扩大军工生产。
而对于真正的「盟友」中国,则只有「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等民间组织提供了有限的药品、食物等援助。
本来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穷困的农业国,没有钱像日本一样去跟「岁月静好」的美国人进行交易。
随着东南半壁的沦陷,中华民国本来就薄弱的自建工业体系更是几近崩溃,别说是枪炮武器,就连打针用的注射器、抄文件的复写纸等最基本的工作物资,都要仰仗进口。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