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59 年出台了《关于我国珍贵动物出口问题的规定》,里面光一类珍稀动物就列出了 40 多种。
面对着密密麻麻的珍稀动物目录,英国人沉默了。
我大英贵族脸皮再厚,也不至于厚到准备连送 40 多次麋鹿吧?
于是只能默默给中国的地大物博点个赞,就此放弃了靠抽盲盒获得大熊猫的想法。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苏联老大哥在帮助中国建设了完整的一线城市动物园体系后,也屡次要求中国用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交换苏联的白熊、棕熊、雪豹等特色动物,表示之前国民党的「美爹」有的,我这个老大哥也得有。
但这个还真没有。
所有交换要求都被中国以「没有合适的待选动物」为由委婉拒绝了。
直到 1956 年 9 月,随着全球冷战氛围的日渐浓烈,「外交一边倒」已经成为了新中国想要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而此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动物园受米邱林自然学说的影响,都跟老大哥一样患上了「盲盒狂热症」,想法设法要把各大洲的标志性动物「集齐全套」才过瘾。
在这种背景下,互相赠送能够代表本国地域特色的动物一时间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表示彼此关系「够铁」的证明,不但苏联屡次抱怨「你中国现在对老大哥,就是不如过去国民党对美爹亲」,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请求交换熊猫遭拒后也纷纷吐槽,觉得中国老铁你这是把我当外人啊!
在现实压力下,中国在 1956 年 9 月决定继续开展「熊猫外交」,并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准则:
一、中国的珍稀动物只能交换,不能赠予;
二、对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交换要求, 交换品种可以是最高等级的大熊猫,但这种交换只能用于可能对外交产生重大影响的「攻坚战」;
三、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换要求,只能是先接受国外赠送的动物,然后回赠以等次更低的动物,但要保证动物总体价值大体相当。
在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跟原则后,中国在 195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40 周年前夕,终于答应了访华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请求,以「国礼」的形式向苏联赠送了两只大熊猫「平平」和「啧啧」,换取苏联的斑蝾螈、黑天鹅跟绒鼠等特色动物。
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可把老大哥高兴坏了,特意安排这两只大熊猫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开幕式上来了个闪亮登场,逢人就问人家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看见我熊猫没!
中国老铁送的!
我们苏联也有熊猫啦哈哈哈哈!
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为了帮助中国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从 1952 年开始实施了一项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 156 个项目进行援建的「156 计划」。
这项计划总援助额高达 100 亿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