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我依旧尊重你;你老是不尊重我,我弄死你。
1969 年,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连续爆发武装冲突。
虽然战场上没吃亏,但是眼见着苏联沿着边境线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心里还是有点膈应。
在现实的压力下,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外交官们突然发现,中国外交官在自己的视野里「出现」了。
要知道,在经过了 20 多年的外交博弈后,当时的中美两国外交官已经达成了一定的默契:为避免尴尬,两国外交人员在重要外交场合基本不同框出现。
即便机缘巧合之下,两国外交官碰面了,中国外交官也会立即采取规避措施,以至于曾经出现过中国外交官在前面疾走,美国外交官在后面追了几百米都没搭上话的奇景。
但从 1969 年 11 月开始,以往总是对美国「单方面隐身」的中国外交官们突然开始不再避讳与美国外交人员接触了。
仅 1970 年 1 月到 3 月,美方统计的两国外交人员直接接触就有百余次之多。
这种反常现象并没有引起美国外交部门太多的重视,只是草草地向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提交了一份报告,想当然地认为「中方的目的仅在于以中美缓和的表象刺激苏联人」。
但尼克松却立刻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似乎即将到来。
当时的国际局势是,苏联不但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窝里横」,暴打资本主义一样毫不手软,瞅准了美国身陷「越战」泥潭的机会,在欧洲同样是大兵压境咄咄逼人,搞得所有北约国家都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生怕一个不留神第二天早上睡醒就得学俄语。
在尼克松看来,国家外交事务从来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同样体验了苏联钢铁洪流压境的紧张刺激之后,全世界已经找不到一个可靠盟友的中国就此改换门庭投入美国怀抱,是很合理,也很符合逻辑的。
如果中国真的能够同美国结盟,作为第三方来对苏联进行牵制,那无疑将是美国在冷战中获取战略优势的重要转折。
在现实利益面前,什么「主义」都是虚的。
1970 年 10 月,作为美国历史上有名「不要脸」的总统,尼克松主动穿越「冷战」铁幕,通过即将访华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中国传达了「两国可以在未来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友善信息。
没想到的是,美国主动凑上来的热脸狠狠地挨了新中国一记冷耳光。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外交部明确答复:只有在美国率先从台湾撤军、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中国才会考虑跟美国建立直接联系。
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决,让尼克松恍惚间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正在被苏联重兵压境的国家领导人。
还没来得及沮丧,另一条私人渠道却为尼克松带来了好消息:
在中国 1970 年的国庆大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