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挫折就半途而废。
反正就是纳「投名状」嘛,这一套美国也熟,转身就扭住了身边的「台湾盟友」:老乡,可否借你的脑袋领个军功?
反正你们在选择成为美国盟友的那一刻,就应该有为美国利益牺牲自己的觉悟!
在尼克松的指示下,基辛格绕开国务院,开始调整美军在台湾海峡的巡防政策,第七舰队下辖的两艘驱逐舰不再定期巡逻台海,改为不定期巡弋。
「先干为敬」之后,尼克松再次向中国传递口信,表示愿意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认真商谈,并提议由他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先期到北京准备。
果然,在验过「投名状」之后,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向积极,以口信的方式正式答复美国政府,表示原则同意尼克松访华。
据基辛格回忆,当他把这个口信转达给尼克松时,他兴奋地说: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1971 年 7 月 9 日,在经过漫长而周密的筹划后,基辛格借道巴基斯坦秘密出访中国,进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高规格的直接对话。
7 月 15 日,在基辛格离开北京四天后,两国政府同时公布了基辛格访华的消息,以及一份由周恩来亲自修改过的公告: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 1972 年 5 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5
这条短短的公告一出,整个世界目瞪口呆。
美国的盟友们纷纷召见美国驻本国大使,指责美方办事不地道,如此重要的外交动作事先居然完全没有跟自己通气,日本甚至恼羞成怒的直接撤换了驻美大使。
更大的压力则来自于美国国内。
在美国国会的政客们眼中,能做我大美利坚的狗就是其他国家最大的荣幸了,中国居然还敢跟他们谈条件?
这简直是美国的奇耻大辱!
更何况要单方面改变跟中国的外交关系,要经过国会、国务院、资政院、外交委员会、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层层批准才能施行,而你尼克松在跟中国进行外交沟通时,居然连一份许可都没有,我是说连一份都没有!
民意汹涌之下,这次被美国媒体评价为「过于鲁莽」的外交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尼克松中期选举的选情。
不但国会中不断有人提议对尼克松发起弹劾,甚至就连尼克松所在的共和党内部都在讨论他是否还适合继续担任美国总统。
但此时尼克松已经骑虎难下了。
向前一步,尼克松就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出访中国的美国总统,自己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退后一步放弃访华,等于彻彻底底的「涮了」中国一次,好不容易同中国建立起来的外交渠道将有可能彻底关闭。
这意味着自己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