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否激励到所有人?是资源分配不公平,还是保健因素没给到?
是其中的哪个部分导致了员工的离开?
如果这些「导致员工离开的原有系统」不改变,只是单纯地再补 2 个新人,那么依然还会有新的员工继续离职。
调整(A)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同的时空背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我今天能在这里给你说一套,就能适用于所有症状的。
你平时看的大量方法论书籍,都是在讲各种(A),这些就像是不同的药丸,当你能够快速找到问题本质,就能在这些药丸中找到适合的来对症下药了。
三、消除变量 C。
再来说三棱镜的第三面:变量(C)。
如果(A、B)都没有问题了,(B')还是存在,那么就一定出现了变量(C)。
这个(C)可能是内部变量,比如,发现原定计划(A)中的某个人并不能胜任该工作,或者团队执行力比预期的要低。
这个(C)也可能是外部变量,比如,你平时非常注意身体的保养,控制饮食,保持运动,可还是感冒发烧了,那就不是(A)有问题,而是有可能被病毒感染了,这个不可预料的病毒入侵,就是变量(C)。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C)呢?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寻找问题的基本思考框架:象、数、理。
这三个字出自《易经》,不过可以用作分析问题的口诀。
那么「象、数、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任何一个「现象」背后一定有「数据」,任何「数据」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道理」。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某个现象后,你要赶紧去找相关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可以让你对事情从感性认知变成理性分析。
面对一个客观问题,要避免使用「我感觉……」这样的表述方式,比如:我感觉最近用户的投诉多了。这样的反馈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你的「观点」,不是「事实」,这点前文已经讲过,你要用「数据」来说明。
比如:上个月我们的销量是 1000 单,共接到 2 个投诉电话,投诉率为「2‰」;这个月我们卖了 3000 单,却接到了 20 次投诉电话,投诉率为「6.7‰」,比上个月足足提高了 3 倍多,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了这个数据够不够呢?
还不够,你要继续挖掘更细的数据,比如:这 20 个投诉电话,分别投诉了哪些内容?
然后你发现,其中有 19 个投诉了产品质量问题,有 1 个投诉了物流问题。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比如具体是哪些部位的质量问题?占比各是多少?这些产品分别是什么时间生产的?等等。
总之,把现象背后的数据分解得越细,看到的问题就会越精准。
有了明确的数据,我们才能寻找「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