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真的很喜欢大熊猫吗?

查看全文
」。11 月 4 日的媒体见面会,有 350 人来到现场。两只熊猫在镜头动个不停,媒体老师喜出望外:「这不是很健康嘛!」 但在旁观察的工作人员却十分警惕。 熊猫是喜静的动物,基本都在睡觉,这样兴奋背后应该有异常。果不其然,两小时后,兰兰一反常态——因为过度紧张,呼吸数是平常的 15 倍,达到了每分钟 300 次。 为了照顾兰兰的状态,园方决定把第二天的公众展示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在紧张与不安中,第二天的公众展示来了。 这天,上野动物园附近被热烈的气氛包围着,就像《樱桃小丸子》里全家老小一起排队看熊猫的情节一样—— 这天一大早,来看熊猫的人,从上野地铁站一直排到公园门口,足足排了两公里。 有人从别的城市赶来,更有 3000 多人彻夜排队。 热闹程度堪比十一期间的旅游景点,机动部队、警察叔叔不得不筑起人墙维持秩序。 排队 3 小时,见面 10 秒钟。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瞬间化身痴汉——眼睛不转了,路也不走了,除了「卡哇伊内~卡哇伊内~」之外,就说不出别的话了。 曾任园长土居利光说起熊猫宝宝时,更是一脸温柔: 「他们的体型和身姿都很有趣,脸部正面看非常圆,身体更像婴儿的头身比,坐姿是所谓熊猫坐。 对普通人来说,就像看小宝宝一样,即使长大也是。」 很快,两只「初代旅日大熊猫」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熊猫热。 开放熊猫馆的第一天,一共有 5.5 万人来到上野,最后只有不到 1.8 万人见到了熊猫。第二年,上野动物园以 920 万参观人次打破了历史记录。 此后七年间,到访的人数达到 3200 万人,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 1/4。 不过天天让你见那么多人你也得疯,经历了几天惊心动魄后,1972 年 11 月 9 日,园方宣布开设「闭馆日」,在游客最多的周末前后(周五和周一)让康康和兰兰充分休息。 「熊猫热」逐渐渗透到方方面面。凡是跟熊猫沾边的饮食、玩具,都十分畅销。 1972 年,东京,两个抱着熊猫玩偶的姑娘。 荧幕上的熊猫形象,也在一夜之间流行开来。 日剧《推理要在晚餐后》,剧中的警部很喜欢熊猫。 更重要的是,这对萌兽从此成为了中国的象征。 「此前没有建交、十分陌生的中国,从此成了熊猫的国度。」 1972 年,与熊猫玩偶互动的日本小朋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园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79 年 9 月,兰兰病倒。 病情持续了三天,兰兰的体温一度上升到四十度,脉搏微弱,几乎没有排尿。 从全国各地打来的鼓励电话接连不断,鲜花、书信也堆满了动物园的收发室。 然而,1979 年 9 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