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爹可不是我爹,我不继嗣他,就为这个词又开始闹。但是后来他还是妥协了,因为他觉得这个不太重要,就没有太坚持。
第三件事情,就是定他这个年号。我们现在都知道他的年号叫嘉靖,但是原来阁老们、廷臣们给他拟的年号,叫绍治。小皇帝又不干了,说不用这个年号,为什么?毛病就出在这个「绍」字上,因为这个字带有继承的意思,坚决不继承,我继承谁?我谁都不继承,我就是命好,你们家死绝了,我才当皇帝,我不继承你们家。不用这个年号,最后他自己改名叫「嘉靖」,看看这个人有多倔。
2
嘉靖皇帝作为一个权术家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有超常的政治敏感,他还有第二个优势,就是知道分寸,什么东西该争,什么东西不该争,他争的都是那些一旦踏进这个圈套,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东西,他就一定要争。如果仅仅是临时性的一些说法上的问题,他觉得就可以妥协。15 岁,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个年龄,这就拉开了明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序幕,就是大礼议。
所谓大礼议,就是关于这个国家最大礼节的一场争议。争的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可笑得要死,就是嘉靖皇帝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这不是有病吗?有什么可争的?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天字号事件。
为什么?因为一个皇权系统,他的合法性就来自他的皇统,就是你爹是谁,决定你能不能当皇帝,老皇帝死了,应该由他儿子继位,可是他又没儿子,怎么办?就从近支皇族当中过继一个孩子给这支皇统,然后把这个皇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儒家经典一直坚持的一条规则。
但是嘉靖皇帝就是不认,他说我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我不过继给你们家。又不是我自己想当皇帝,是你们请我来的,我反正不当你们的儿子。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可这个矛盾在儒家的礼法系统当中暂时又没有合适的解法,就引发了这场争议。
他继位的第三天就给朝臣们下旨,说到湖北把我妈接来,我想我妈了。大家觉得也可以理解,一个小孩,才 15 岁,就去接他妈。又过了两天,他又下了一道诏旨,说我妈快来了,你们倒是议议看,我见了我妈,我管她叫什么?将来我去祭祀我爹的时候,我管他叫什么?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这些事在杨廷和这些人看来不叫个事,按老规矩办就行了,他就上了一道奏折,写明了一个安排,就是你以后管你的亲爹亲妈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皇叔母兴献王妃,而管死去的明孝宗,管他叫皇考,因为你已经过继给他了,就这么个安排。
而且杨廷和觉得,我在这个安排当中已经很够意思了,亲爹亲妈,我看在你的面子上给他们加了俩字。第一个字是皇帝的「皇」字,很值钱吧?第二个字,是一个「大」字,他原来叫兴献王,现在我让你管他叫兴献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