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叔当实习生,也很不好意思的,按照当时人的看法,47 岁,就别找什么机会了,好好当官,回家光宗耀祖,随时准备退休算了。
但是张璁这个时候突然觉得,在嘉靖和杨廷和之间发生的这个矛盾,是他人生的一个绝大机会。在这儿说一句公道话,明代史料对于张璁这个人的道德评价和能力评价,其实都很高,张璁后来也当到了国家的首辅,是明朝的一代名臣。
我们不去推断他的动机,他到底是想投机取巧,还是想捍卫真理?我们不做评价。总而言之,他是当时整个文官集团中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杨廷和的,是嘉靖皇帝的第一个战友,嘉靖终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当然张璁讲的是什么道理,杨廷和讲的什么道理,大礼议过程当中的桩桩件件的细节,都是那个时代人的那种咬文嚼字。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刚开始嘉靖皇帝就觉得皇叔父兴献大王不好,想让他爸也当皇帝,「我爸也当皇帝了,我就不必给别的皇帝当儿子了」。
争来争去,先能不能给一个皇帝的「帝」字?后来就争成了,叫兴献帝。随后再争,能不能加一个皇字?再后来又变成了兴献皇帝。过后又说,兴献皇帝你们还要在前面加个本生皇帝,就是生我的,他是靠沾我的光才能当上皇帝,能不能把「本生」两个字再去掉?
后来又争,说兴献皇帝能不能入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后来再争,说这些祭祀的礼节能不能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嘉靖皇帝反正前半生基本上就在干这个事,各种各样的争。
争来争去,明朝历史上真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他从来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享受的待遇和其他皇帝一模一样的皇帝。如果你在史籍当中看到一个叫明睿宗的人,就是这个兴献王,实际上他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总而言之,大礼议就这么争来争去,最高潮是什么时候?是嘉靖三年。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其中有一个阶段,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个国家整个统序就要乱了,我们跟你拼了。两百多个大臣,其中就包括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这个时候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了,其实被削职为民了,因为跟嘉靖皇帝关系搞不好。
杨慎接过父亲的钢枪继续战斗,带领两百多个官员,说不行,今天不把这个事争出个好歹来,我们绝不回家。就跑到故宫的左顺门,就是今天的协和门。在那个门前跪在地上哭、号,然后摇晃那个门,喊着太祖、太宗,有人不干了,等等。
此时的嘉靖皇帝再也不像他刚刚继位时那么温良恭俭让了,还什么驳回,嘉靖皇帝说,喊是吧?都给我抓起来。两百多个人是吧?查,谁带头的,先下到诏狱打板子,然后剩下接着查,两百多个人最后有 180 个人廷杖。
廷杖就是直接按翻了打板子,这不是说给你一个羞辱就完了,真是照死里打。一顿板子打下来,180 个人当中,19 个人伤重不愈,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