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你体重多少?——50 公斤。
你怎么知道的?——用体重称称出来的。
这个称准吗?——弹簧已经校准了。
弹簧怎么校准的?——用标准砝码啊。
砝码哪里来?——标准体积的金属啊。
体积怎么量的?——用刻度尺啊。
刻度尺精度怎么样吗?——用激光校准。
……
这个问题是无限循环的,不同的科学理论相互印证,但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小姑娘体重」这个真相。
就如警察破案,100 个证人和 1000 个证据,都完美无缺的相互解释,那么警察就认为这就是真相,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人类这样自洽的解释世界,会不会出错?
几十亿人,成千上万个理论,运行了三百年,从来没有出现丝毫的错误!对统计学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体系出错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没错,但再小的概率还是意味着有可能。
这个「可能」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理论将原先构建了几百年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彻底摧毁!
很多人不知道经典物理学的「经典」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符合你想象的东西,比如:热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等,差不多就是中学的那些东西。
就算物理学的再差,肯定会有基本的科学常识,比如这发刊词中提到的,大家都认为车库的车不会瞬间移动到客厅来。这就是经典的含义,因为牛顿第一个掀开经典物理的序幕,所以经典物理也叫牛顿物理。
绕了一大圈,量子力学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19 世纪的最后一天,世界著名科学家齐聚一堂「总结旧世纪,展望新世纪」,这群智商最高的人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荒谬的结论:
所有的科学都被咱搞的差不多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大到恒星,小到原子,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解释。
当时原话是这么说的:「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就剩下一些敲敲打打的修饰工作,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只被两朵乌云笼罩」。然后这群自恋的人在感叹后人真幸福啊,都不需要干活了!
这就是物理学著名的「两朵乌云」,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所有的科学只剩下这两个问题还没解决。
现在我们再看亚里士多德,是不是觉得他也是一位好同学了?这叫时代局限性。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乌云才能遮住所有人的眼睛?
第一朵乌云。
古人以为空间里什么都没有,近代科学知道是有空气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
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空间里还有其他不知道的东西,不然太阳光靠什么传到地球呢。后来找来找去,也找不出个所以然。物理学家很难过,称之为物理学大厦的第一朵乌云。
很快就飘来了第二朵乌云。
有人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辐射能量很可能是不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