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长崎为什么核爆过依然还能住人?

查看全文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 广岛 25 万平民发生了什么,依旧是一个谜。可伯切特已经无能为力了。麦克阿瑟将军的军事审查员不仅没收了他的胶卷,并且撤销了他的新闻许可。 但有一名记者,从一开始原子弹被扔到市中心时——关于这一点,军方最初又说了谎,他们说投放的地点是工业和军事基地——就感觉不对劲。 约翰·赫西翻看着各家媒体的报道,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将关注点放在物质损害上,比如《纽约时报》的比尔说,被毁建筑约为 68000 座;却很少有记者去关注人的故事,战争中那些无辜的平民,除了伯切特的报道。它在西方媒体中,第一个提到了核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可怕影响。 约翰·赫西 一定还有无数的信息被隐瞒了,如果不亲自去一次广岛,真相,将永远无从知晓。 一种绝望的感觉笼罩着赫西。他意识到,原子弹这种新型武器,不只是伤害一个人,而是威胁到了全体人类。 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它的威力相当于 1.5 万吨高爆炸药,可用量只是 0.9 千克的裂变铀 235,它让种族灭绝变得多么便捷、多么高效率啊! 「作为一名记者,」赫西后来回忆说,「我别无选择,只能写下(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催生出的世界。」 时间已是深秋,在一次商务午餐上,赫西与《纽约客》的编辑威廉·肖恩讨论了广岛。 战争会改变一切,精致的《纽约客》也不例外。 当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纽约客》开始向世界各地的前线派驻记者。他们脱离搞笑,变得越发严肃。 他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战争时期人类暴行的故事,比如纳粹德国对俘虏的残酷虐待。他们担心,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遗忘速度会越来越快,可是还有那么多、那么残酷的战争暴行,还没有被揭露出来。 如果人类善于遗忘,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将它们写下来,变成白纸黑字,让教训被记得久一点。 于是,他们一方面与美国政府保持「合作」——按照政府制定的战时新闻规则做事,同时配合陆军部,将新闻提交审查;另一方面,又为赫西的真相之旅提供经费。 可是,广岛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它处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及其占领当局(以下简称 SCAP,职员包括数百名美国公务员与军事人员)的管理之下。 任何人想要进入日本,都必须向 SCAP 申请准入许可。 政治审查成了进入广岛的最大障碍。赫西,是「有资格」进入的人吗? 二、开往中国的船 对赫西来说,中国总以某种奇妙的方式,拨动着他的命运之弦。在获准进入广岛之前,赫西先回了中国,这让他偶然找到了可以用来讲述广岛的腔调。 之所以说「回到中国」,是因为赫西是在这里出生的。1914 年,中国天津,他出生在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但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