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是,这些气味不只是来自旁边的那两个人,还来自她自己。
没有水,没有食物,没人说话。两天两夜之后,敏子的朋友开始寻找她的尸体。结果在简易棚子下面找到了她,她还活着。
敏子得救了,就和另外 5 个主要的采访对象一样。赫西选择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不只是因为这些人默默承受了苦难,还因为他们中不少人选择站起来对抗命运,比如豁出性命救人的谷本清牧师、佐佐木辉文医生、威廉神父等等。
他们的人生,因为原子弹爆炸,被冲击到了一起:其中大部分人都逃到浅野公园避难,大部人都和威廉神父产生过联系。
尤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敏子和威廉神父之间。
这时已是 1946 年的夏天,敏子的身体虽然在恢复,但她的求生意志并不强烈。她的父母都去世了,未婚夫也因为她是「被爆者」——其他人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歧视性称呼——害怕她有什么病,而和她退了婚。
有一天,威廉神父又拖着病体,去看望敏子。敏子不想听他讲道。她问神父,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如果他真的那么慈爱,为什么会夺走她的父母,为什么会有这场灾难?
神父回答得很玄妙,他说上帝也在人间,在替人们受苦。
如果想要活下去,人们就不得不相信点什么。敏子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威廉神父,相信真有慈爱的上帝存在。她加入教会,成了「多米尼克·佐佐木修女」。
而那些不信教的人,也有相信的东西。他们信命。比如那个挖出三个孩子的寡妇就是这么认为的,她用「命该如此」来解释这场爆炸。
不过,不管是宗教还是命运,赫西都无法坦然接受。他想去找人的原因,同时也想让全世界的人看到并且记住广岛的教训。他的《广岛》终于写完了。
在初稿的最后一部分,赫西特别挑明,核辐射危害巨大,而 SCAP 和华盛顿特区的官员对公众隐瞒了真相。
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篇稿子能发表吗?
四、新闻的荣耀
虽然战时新闻审查已经结束,但就在 1946 年 8 月 1 日,杜鲁门总统签署了《原子能法》,恰好是在原子弹爆炸一周年纪念日的 5 天前。该法案设立了一个有关原子能的「限制性数据」标准。
根据该标准,任何接触到被认为是受限数据的人——无论他获得该信息的途径是否合法——并且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些数据可被用来损害美国,都可能面临监禁和巨额罚款。
更严厉的是,如果可以证明该人积极尝试或阴谋伤害美国,或者为任何其他国家谋取利益,这个人可以「被判处终身监禁或者死刑」。
问题是,法律并没有明确说明,哪些信息属于限制性数据。赫西和《纽约客》的编辑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们都不想把稿子提交给陆军部审查;
另一方面,他们的律师建议说,尽管稿子里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