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为什么越来越难?

查看全文
工作所做的付出。 《要钱还是要生活》中有个很棒的概念,叫「生命能量」。 意思是我们为工作所支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还有不良情绪、身体健康、思维空间、生活希望,以及很多人都忽略掉的——机会成本。 所以道理很简单,当「效用」<「生命能量」时,打工就不划算了,就不如「躺平」。 躺平,大家都不喜欢,对国家来说,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对年轻人来说,也会心理矛盾。 但这些年来,大家得到的「效用」在断崖式下跌,而支付的「生命能量」却一路飚涨。 比如同样是一份月薪 5k 的工作,搁 10 年前,有希望买老家县城的房子,但现在,房租一交就剩不下啥了。 房价越高,生活成本越高,「效用」就越低。 而且随着工作越来越流程化科层化,圈内山头化,圈外内卷化……打工人的「生命能量」也被透支得愈发厉害。 年轻人或许讲不出这许多道理,但每个人都能从实际体验中做出权衡,也就是说,「效用」<「生命能量」,才是导致「年轻人不进厂」的真正原因,绝非什么「不能吃苦」。 以上,产业转移无法避免,因为没法再降成本。 现在不光外资,有些本土工厂也准备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有搞外贸的网友说,不光因为东南亚工资更低,还因为对社会稳定的信仰破产了。以前他们总以为国内不太可能出乱子,但后来动不动就封控,毁灭了这种确定性。 而且我们需要担心的,不仅是工厂里的岗位,还有部分白领岗位,也会转移。 日本 NHK 有部纪录片,讲述了一家日企将人事、财务,甚至总务(相当于行政)的工作,转移到中国大连的过程。 「总务」在日本的时薪是 5500 日元,而中国只要 750 日元,成本一下降低 86%,试问哪个老板能不动心? 这些工作都有个共性——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所以可以拆成标准化的流程,转移或外包。 由于这些稳定的标准化工作大多转移了,大量日本年轻人只能去参与临时性就业和外包就业,他们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于是陷入低欲望和低生育的消极螺旋。 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因为东南亚和印度人工更低,大约只有我们的 1/3。 小 K:但现在就算读到研究生,能找到的工作,很多也都是重复的、流程化的呀,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人才供给和需求错配。 供给端,大学生越来越多。 需求端,低端工作大家不愿去,高端岗位又太少。 很多基础行业,比如机械、土木,所需要的是大量的操作工,即使 985 进厂、进工地,都得打螺丝、打灰,怎么可能没落差? 也难怪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在搞劝退。 小 K:有专家说,这是「过度教育」结果,于是提出「五五分流」,您怎么看? 有些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