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级,提供了这样的消费终端,才使得硅谷制造的芯片,一步步从游戏机(你没看错,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小霸王」,因为成本够低,能进入消费循环),不断迭代成今天这个样子。
某些精英主义者认为产业升级这样的大棋局,是国家产业基金和少数顶级大脑在执子,跟普通消费者没有关系。
错!大错特错!
我再举一个例子。
提起福特,大家会立刻想到两样东西,第一个是万恶的流水线,第二个可能才是汽车。
但这些并不是福特公司的全部,学术界一直有种观点,认为是福特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
理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福特率先给工人涨工资,并落实 5 天 8 小时工作制,而且他还是成功缔造「内循环」的第一人。
是不是觉得他很有良心?
千万别,良心这玩意,不是一个合格资本家该有的东西。
福特之所以这么干,是出于极致的商业理性。
他引进流水线,扩大了产量,但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他的员工都买不起福特轿车,那还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呢?扩大产量的意义何在?
于是他大幅提高工人工资,翻倍涨,甚至掀起了一轮行业内卷,目的就是要让打工人们拥有充足的购买力。
但光买得起还不够,因为如果买了就是停着吃灰,大家还是不会买。
什么是有效需求?
老王想在工作的城市拥有一套房子,这叫需求。
但他只买得起鹤岗的,这叫实际购买力。
即使他买了鹤岗的房,也不能住进去,还得交物业费、取暖费……这叫无购买意愿。
所以有效需求=需求+实际购买力+购买意愿。
福特认为,如果让工人一直 996,那他哪有时间开车呢?
所以福特不仅给工人涨工资,还增加假期,这样他们就可以开着自己造的汽车,载着全家,去旅行度假。
所以福特主义的内核,并不是流水线,而是让自己的工人,有能力也有意愿购买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说福特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
因为在这之前的资本主义世界,搞的都是「对内压榨,对外倾销」那一套。
比如带英,别看它工业革命之后,到处抢底盘搞殖民,牛逼轰轰,但英国本土的工人也同样活得不如牛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过英国工人福利缺失,童工滥用的惨状,工厂主为了降低成本,甚至只招童工而让成年人失业,结果很多家庭竟要靠孩子来养活。
本土工人是这样的处境,必然无力消费自己的产品,就势必要搞对外倾销,你不同意,就大炮来轰。
所以一战二战,本质上是「对内压榨,对外倾销」的经济模式循环到最后,一定会出现的局面。
因为我产能过剩,所以要摧毁你的产能,并占领你的市场,我的产业资本才能存活。
巧了,你也是这么想的。
咋俩眼神一交汇,就知道对方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