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一个问题是苏联的工业是去市场化的,不管搞出什么垃圾,都会由政府买单,所以既缺乏对失败的敬畏,也缺乏利益驱动。
最重要的,是缺少市场反馈对科研成果的检验和校正,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方向对不对,可能一开始就错了,直到海湾战争开打,装备苏式武器号称世界第四的伊拉克军队,被美军秒成渣,才幡然醒悟。
所以苏联恰好是产业升级的反例:
1)搞自上而下的规划,试错成本不是巨大,而是万劫不复,因为错了也没法回头,领导怎么可能会错?
2)官僚学阀遍地,迫使大量顶级大脑出走。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的父亲,原本是苏联的数学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骂美国,专门计算苏联人生活水平比美国高,比如苏联人的幸福感比美国人高出 19.7% 什么的,后来自己带着儿子跑到了美国。
3)缺乏消费市场的正反馈,既无法对产业升级形成利益驱动,也无法使科技成果朝正确的方向持续迭代。
所以硅谷为什么能够高科技产业云集?
表面看,是人才和资金都往美国跑。
实际是:
1)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全世界的高端人才。
2)健全的法制建设,吸引了全球资金。因为金融资本天生依赖秩序,一个依法运转的社会,意味着强烈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3)拥有庞大的消费中产,和人才、资金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使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升级。
03
我们当然也有很成功的产业升级经验,在互联网和软件行业。
所以大家才扎堆去互联网大厂寻求高薪、高技术岗位,因为他们确实有东西。
小 K:但现在互联网大厂也在裁员,您觉得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他们的探索和升级节奏,暂停了。
用任正非的话讲,就是「不讲故事,讲现实」,「不抓规模,抓现金流」。
我在本专栏的第四节《关于投资买房:买在哪?何时买?什么城市值得买?》中提起过,互联网过去的发展模式,是资本型增长,也就是烧钱扩张,赚估值上涨产生的资本差。
在开始抢地盘之前,他们也同样面临「方向」的问题,什么样产品能打?什么样的模式耐操?一概不知。
怎么办?
办法就是成立各种各样的项目团队,分散出去,四面出击,谁探出路来,就集中资源攻那一路,有眉目了,再去资本市场找钱,然后烧钱抢用户。
我们现在熟悉的各种 app 各种应用,基本都是这么杀出来的。
大厂必须这么干,因为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要是不迭代不创新,不赶紧找到并占领新赛道,很快就会掉队。
把视野再拔高一下,会发现其实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一路用这种「千军竞发」的模式走过来的。
以前团购领域出现过「百团大战」,就相当于四面出击的探路部队。
居民作为消费终端,通过真金白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