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者遵循「我的朋友去留学我也要留学」的原则,没有认真核算留学的成本和收益,在心中过分地「神化」留学带来的好处,以至于盲目地去留学,最后也是得不偿失的。
核算成本收益也是金融中十分常用的评估方法。如果你选择商科留学或者工作,无论你以后是去做战略咨询,还是去做交易,或者在机构中担任金融分析师,抑或在后台做风控,只要有一个新项目,你的老板多半都会让你给出预测的成本和收益,并和实际的相比对,并据此分析这个项目的价值。
同样,留学的决策仍然需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从成本来说,留学一花金钱,二耗时间,三是晚几年就业的隐形成本。
1.经济成本
留学的经济成本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像我一样普通家庭出身的同学,自然需要认真计算;但留学也绝对不是一件没钱就做不了的事。
以我自己为例,硕士项目的费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学费(tuition)和生活费(living expenses)。
学费
这部分花费往往是占大头的,美国大部分学校一年的学费在 3—5 万美元左右,即 20 万—30 万人民币。公立大学(如 UCLA,UC Berkeley)学费相对便宜,但私立大学(如斯坦福,MIT)的学费都会很高。商科的硕士项目很少会提供高额的奖学金,通常只有一些「荣誉性质」的奖学金,因为商科类专业通常会认为:「你的学费应该从未来的高薪就业中赚,而不是用奖学金抵扣」,因此这部分开销基本上算是硬性的。
当然在这方面,很多大学还是会有一些「福利」,只不过需要你主动地去争取:例如,你可以申请 TA(teacher assistant)或者 RA(research assistant),每月大概有 1000—1500 美元,这部分收入可以基本上覆盖相对节省的生活费开销。其次,很多大学也通常会有「flat fe」的政策,也就是在一个学期如果选课学分超过某个阈值(通常 12 学分或 14 学分),之后的学分不再收费。举个例子,两年研究生总共有 36 学分的课,如果你选择每学期 9+9+9+9,那么就需要交 36 学分的费用,但如果你有能力完成 16+16+2+2,那么就只用交 28 学分的费用;后两个学期,因为课业很少,你可以去旁听很多课或者跟着导师做科研。另外,有些课不是你的专业必修课,但你很想听,你可以不注册这门课而直接去上课(当然,这也需要比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
我在读研究生时,因为觉得每个学分都太贵,于是很多想听但非必修的课选择旁听,同时找注册了该课程的同学分享 lectures 和 assignments。这样下来,虽然我们要求的只有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