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东西是你读博士以后才懂的?

查看全文
经验总结下来就是硕士生的论文。 博士生做科研,好比和导师去新大陆找「马」一类的动物。导师根据文献觉得这边有的是「马」,博士生根据文献觉得应该是「驴」;唇枪舌战之后,导师认可了你的探索方法,放你亲自上阵;你在新大陆游历许久,最后找到了「骡」。这些经验就汇聚为博士生的论文。 这个比喻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很好的反应了本硕博的区别。也反映了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科研问题难度,还暗喻了研究内容的深浅区别,最后表现了导师在不同阶段的参与程度。 如果一定要予以区分的话,我觉得可以分为「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博)」,以及「同行审议的科研论文」三大类。 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单独分开其实是来自于国内的独特学位体系,虽然从原则上它们应当同治,但实际操作中两者区别很大。甚至很多本科生带着「我只是要毕业,不想做毕设」的心态做毕业论文,而学校基本都会「放过」,因此实操上对于「科研性」的要求很「水」。 所以说起来,真正的做科研其实是针对后面两种,也就是所谓读研读博。研究生们本身也有做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压力,其实是两种体裁都要做的。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个人感觉是终于形式,也就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照猫画虎」完成一次完整的学术工作。对学术的创新性要求不是那么高,要求的是流程的精确和严谨。说起来有点像体验一下科研的过程,实则是作为高等院校课程安排,完成「科研训练」的训练。 真正的科研(除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和参加科研项目)往往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这里的科研其实是一个狭义的科研,主要有设计实验的设计、数据收集、结果整理、汇报(会议或者论文)几个流程。 而科研的完整展开其实要在博士阶段才能见识到,但需要在博士毕业后在研究所、高校等做到研究者之后才行。后者才是广义的科研,在狭义科研的基础上,还涉及经费获得(基金申请)、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实验室建立(场地、硬件、开销、管理)等。 本文中的科研主要指后面的科研,当然也会照顾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竟任何一个博士都是从本科生开始的。 我适合做科研么?​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可以说比例节节攀升。甚至现在本科就毕业不再是最直接的选择,更多的人选择在大三甚至更早就准备攻读研究生。但是,研究生可不只是上好课、考好试就能毕业的。哪怕「专硕」也需要做科研,发论文。其实很多人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 我们不妨举这样的几个常见的本科生同学例子来看看: A 同学一路学习很好,辅导员建议 ta 保研或者考研,A 同学觉得「老师都这么说了肯定没坏处」。 B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