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装力量随时开火,伤及无辜也是常有的事。
几乎就在做出派遣复馆小组决定的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外交部就已经计划为复馆小组派出武装警卫了。
根据孙大使的回忆,「复馆小组成立时,部里就有领导同志提出这个问题。但这毕竟不可能那么快就实现,而时间紧迫,所以我们第一次进入伊拉克时并没有带警卫。」
第一次进入伊拉克的时候,因为时间紧迫,孙必干和另几位同事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简单地收拾行李后就出发了。
他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战后的伊拉克情况,为复馆做更周到的准备工作。
2003 年 6 月下旬,当时的伊拉克还没有通航,复馆小组一行四人只能先飞往约旦,在约旦短暂休整和观察后,于 7 月 16 日,上了连接约旦和伊拉克的「约伊高速公路」,开车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汽车一进入伊拉克境内,恍如隔世,高速公路根本无法高速行驶,像是一条死亡公路。
道路崎岖不平,被毁得千疮百孔,道路两旁到处是被毁的汽车,要么是被烧毁的,要么是被密集的子弹扫射过的。
一路上,时不时有枪炮声传来,冒着黑烟的燃烧物和被炸毁的房屋,让伊拉克成了人间地狱。
幸运的是,一路上复馆小组成员并没有遇上大麻烦。
8 月 12 日,小组人员完成初步的调查后又返回约旦,并且写了份详细的伊拉克情况与中国大使馆馆舍的具体情形的报告,提交给国内的外交部。
他们准备 9 月份再次正式到达巴格达。
不承想,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8.19 大爆炸事件,导致联合国特使德梅洛死亡。
这还没完,紧接着伊拉克临时最高行政委员会主席哈齐姆被刺杀身亡,局势一下子又更加动荡不安。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又再一次的得到了体现,复馆小组毫不退缩,所有成员继续留在约旦,等待时机。
同时,派遣武警保卫复馆人员的工作抓紧提上日程。
2004 年 2 月 9 日,中国外交部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第一:第一次向驻外使馆派出武装警卫。
经过严格选拔、专业培训的 6 名警卫组成员到达约旦和孙必干大使等人会合,他们每个人都是「千里挑一」选出来的,有特战队员、特等射手、擒敌能手、武器行家以及精通防化排爆专业的高手。
实际上,这个「第一」应该是复馆小组成员的亲人们最不想拥有的,毕竟它意味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6 天后,经过短暂休整和准备,这些勇敢无畏的人出发了,到了伊约边境的时候所有人都换上了防弹衣。
马上要进入炮火不断的「战争前线」,孙必干为了缓解严肃紧张的气氛,跟大家调侃:「防弹衣究竟能防什么?」
一个武警战士说:「至少能防刺刀、手枪。」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