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作为军长的叶挺知道,如果直接把原件给叶挺看,上面没有叶挺的名字,这会让敏感的叶挺感到难堪;如果直接由项英口头转述,更加增加了叶挺是个外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前期,后期中央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慢慢有了改观。
中央发现了什么问题?那就是项英对中央指示的执行问题,以及项英无法调节跟叶挺关系的问题。
由于两人的关系问题,导致在一些决策方面影响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比如说在商议一件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项英和张云逸等人商议完,然后派一个参谋去通知叶挺,说军长那啥关于那个什么事,副军长和参谋长刚才商议了,来请示一下您的意见,这样做行不行?啊,你要考虑一下?不用考虑了,那啥小分队已经出发了,要不这次就这样定了吧……
这还怎么玩?
叶挺的愤怒可想而知,但是又不好直接闹翻。
咱们如果把自己代入当时的叶挺,估计能体会到叶挺那种既愤怒又无奈的心情。
所以后来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时,他写下了「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的悲叹,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再一个项英的问题就是路线执行问题。
国共共同抗日后,王明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方针,简单理解就是一切都听国民政府指挥安排。这自然和领导人的理念是完全不合的。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正确,你也不能说这个方针不对。当时认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中共高层不在少数,领导人还一度成了少数派。
但领导人早就看明白了,如果真的这样干,按照老蒋的一贯手法,肯定是把中共军队安排到第一线去跟日军硬拼,就中共那点军队,没几天就拼没了。
最终中央还是统一了思想,那就是在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坚持中共的独立自主。这样一来,灵活性就大了。
结果是啥?八路军在北方没几年由 4 万人发展到了 30 多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四军 1937 年 10 月成立时 1 万人左右,到 1941 年皖南事变时,则只有 2.5 万人,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发展。
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当然不能否认地域的影响,新四军所在地还没有完全沦陷,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发展有困难可以理解,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项英坚持王明路线,以服从统一战线为荣,对中央指示的东进北上的方针以种种理由推脱。
这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后,没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十万多人,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当时为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周恩来曾多次设法协调项英和叶挺的关系,希望他们以大局为重,精诚合作共图发展。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这两个人你谁也不能换掉。
叶挺不用说了,北伐名将,当时在国内有巨大的声誉,况且是国民政府指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