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超出一般认知的极端物质?

查看全文
。 成对的电子就好像一块平板,可以跨过坑洞,就这么一路畅通无阻地滑过去了。 这只是大概描述,别较真,BSC 理论往严谨了说还是挺繁琐的,说了大家大概也听不明白,我们就别耽误时间了。 这么牛逼的电子咱们得取个名字,就叫「库珀电子对」吧! 你看,这对电子一路狂飙,边上的原子硬是拦不下! 实在太霸气了,诺贝尔奖赶紧给! 于是,看起来是解释通了,超导的关键就是电子对! 电子成对,干活不累! 但是也很绝望,因为库珀电子对的结合力实在是够呛, 只要温度稍稍升到 40K,立马就抗不住了。 这意味着,超导的临界温度不可能突破 40K。 天呐,40K 等于零下两百多摄氏度呐! 得了,这么牛的温度,咱也给取个名字,就叫麦克米兰极限温度。 就这样,超导一度就在 40K 以下的温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最高纪录也只有 23K, 眨眼,时间就来到了 1986 年。 1986 年瑞士的美国 IBM 公司里的德国科学家柏诺兹和瑞士科学家缪勒,发现钡镧铜氧的金属氧化物陶瓷有超导电性,临界温度约为 35K。 要知道,金属氧化物陶瓷可是实打实的绝缘体,这玩意儿的超导原理绝对不是 BSC 理论能解释的,这说明打破 40K 的魔咒不是梦啊! 来理解一下当时物理学家的心情。 超导从 1911 年到 1986 年的 75 年时间内, 实验上,临界温度仅仅从 4K 提高到了 23K, 理论上,被麦克米兰极限温度死死压在 40K 以内,不可谓不绝望。 整整 75 年啊,少年都白头了。 然而,仅仅 1986 年一年时间就有了巨大的进展。 1986 年 1 月, IBM 发现 35K 的钡镧铜氧, 接着日本东京大学做到了 37K, 12 月份美国休斯顿大学刷到了 40.2K, 十天后中科院物理所宣布找到了 48.6K 的超导材料, 而次年 2 月份,台湾科学家在美国直接飙到了 98K, 五天后,中科院也干到了 100K 以上, 同年 3 月,日本再度把数据刷到了 123K…… 啥也别说了,诺贝尔奖随便拿! 照这个速度,超导革命不是梦啊! 能想象出当年这股风潮有多热了吧!也难怪咱们日报也加入了刷版行列。 但是实验数据在前面一路狂奔,理论却在后面追的非常尴尬。 不是说超过 40K,那牛逼的电子对就会散伙吗? 这 100K 的绝缘体超导咋解释呢? 咱们合计合计,超导必须要电子对,这条规则先别改。 那就用「强关联」打个补丁吧, 就是说,这俩电子还有一种神奇的强关联作用,不管多少温度,这俩电子都得老老实实形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