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黑暗森林更黑暗的理论?

查看全文
eth Spence)均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这种观点在当时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普遍「真理」。 就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家长抱着同样的信念在对待孩子: 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吃」; 孩子想与小伙伴多相处多玩耍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玩」; 孩子因为过于繁重的课业而想多睡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睡」。 在这些家长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喂不饱且充满欲望」的「怪兽」,是「怪兽」就一定会贪,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驯服」。而恰恰在这种信念下,催生出了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变态教育理念,一批批的孩子失去了童年,饱受家长的「摧残」,直到失去自我,失去创造力。 在当年的美国,这样的观点也颇为盛行。 哈洛观察到的现象,让他对大家普遍认可的「真理」产生了质疑:幼猴在跟母猴分开之后那痛苦地嘶吼,以及对于那块毛巾珍如生命般地守护,给哈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哈洛心想:我所观察到的,绝不单单是欲望这么简单,幼猴行为的背后,一定还有更为深刻和根本的力量在推动。 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 94%,如果我们能了解猴子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不是可以更加了解人类呢? 铁丝网妈妈与绒布妈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哈洛开始设计一个伟大而又残酷的实验,这个实验在心理学史极有争议,经常被后人,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所诟病。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后人如何诟病,这并不影响该实验的伟大,也不影响哈洛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哈洛事先准备了若干铁丝和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软布等材料。 他首先用铁丝缠绕出了一个成年母猴子的外形轮廓,这个「铁丝网猴子」拥有四四方方的躯干,腹部上方有个形似乳房的物体,尖端嵌着钢制的乳头,上头穿了小洞,可以将通往奶瓶的小导管放进来,并让奶水流出。 作为对比,哈洛把厚纸圆筒套上绒毛布巾,做出另一个触感柔软的「绒布猴子」。由于厚纸筒的形状所限,「绒布猴子」的乳房只能设置一个,位置移到胸口中央。 哈洛把一群刚出生不久的恒河猴与他们的猴妈妈逐一分开,再逐个放进笼里,每个笼子里放着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的「铁丝网妈妈」,幼猴可以在「铁丝网妈妈」这里获取源源不断的奶水;另一只是用绒布做的「绒布妈妈」,「绒布妈妈」的乳房处是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 据研究助理的实验记载显示,那些母猴发现幼猴不见了,一边尖叫,一边以头撞击笼子,表现的极度愤怒与焦虑;而那些幼猴在各自被丢进封闭的笼子之后,由于看不见妈妈和同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