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文
为发展心理学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对于妈妈面部有着强烈的积极关注。
一开始,哈洛打算用两个自行车车灯充当假母猴的眼睛,但还是觉得不够真实。后来,他就要求实验助理制作一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哈洛把这些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给「绒布妈妈」们都带上,乍一看,这些「绒布妈妈」的确逼真了许多。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幼猴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些带了面具的「绒布妈妈」。当它们看见带了面具的「绒布妈妈」时,会表现得相当害怕,不停地尖叫,跑到笼子一角,身体剧烈抖动,紧抓裸露在外的生殖器。当研究人员把「绒布妈妈」的面具慢慢转到后面时,幼猴才肯再次接触「绒布」,并开始玩耍。而且,只要研究员一把面具转过来,幼猴就马上把面具拨回去,甚至直接把面具扯掉,恢复原先无脸的模样。幼猴显然比较喜欢最初看到的模样,或许是「绒布妈妈」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了幼猴的脑海里,永不可磨灭。
在实验了面部特征这个变量之后,哈洛和合作伙伴又进一步改造了「绒布妈妈」。这个改造相当「残忍」,哈洛在「绒布妈妈」的身上安装了机关,只要幼猴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触发了机关,「绒布妈妈」的怀里就会射出钉子,或喷出冰冷的水柱。实验的结果令在场所有人震惊:当那些幼猴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被突然射出来的钉子扎得疼得滋哇乱叫,或者被冰冷的水柱冲得踉踉跄跄、瑟瑟发抖时,幼猴们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冲回「绒布妈妈」的怀抱,即使被「绒布妈妈」弄得遍体鳞伤,它们依然不放弃,坚决要跟「绒布妈妈」在一起。
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实在太让人心碎了,对于这一现象,当时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行为主义,根本无法解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当理论和现实发生了矛盾时,那一定是理论错了。
哈洛这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对于灵长类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孩子对于妈妈的爱与依恋是毫无条件的,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妈妈,在孩子的眼中,她始终是自己最爱的。
这种揪心的场面不仅出现在实验室,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2018 年 12 月 22 日,一则虐童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记录,深圳的一名小女孩多次遭到一对成年男女扇耳光、棍打、摔打在地和撕扯头发等暴力行为。更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娇弱的身体每次承受完狂风暴雨般的虐待后,女孩都会安静地从地上爬起来,一遍遍被打倒,一次次又默默爬起来,头发被扯乱,自己收拾好,不哭不闹。透过视频,我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心已经死了,虽然她已经完全将自己的情感隔离出来,但她却不会离开这个家,因为这里还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她的所爱之人。
自闭、自残,完全丧失了爱的能力
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