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黑暗森林更黑暗的理论?

查看全文
不关心,只有少部分母猴表现得「还算正常」,但养育行为明显迟顿,算不上合格的「妈妈」。 寻求亲密的关系,让「攻击性」得到安全的表达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些猴子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哈洛用实验说明了这样的一个普遍真理:灵长类动物的成长需要关系的滋养。哪怕是「铁丝网妈妈」,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强,因为什么都没有,就意味着死亡。虽然这个实验无法在人类身上重复,但同样说明了这样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我们才能展开自己,并认识和淬炼自己的内心。 自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婴儿就在本能地推动下与妈妈的乳房建立关系,只有婴儿感到饥饿,他一哭,妈妈的乳房就会出现。当妈妈的乳房出现后,婴儿就会向妈妈的乳房发起「攻击」,去吞噬乳房,去吮吸乳汁,甚至有些婴儿会把妈妈咬痛,这就是婴儿与世界构建起的第一个关系,并且是用「攻击」的方式构建的。 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够以全然、温情和接纳的态度,欢迎婴儿的攻击性,那么婴儿的生命力就被妈妈「点亮」了,婴儿此时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安全的,他就会进一步去伸展自己的生命力,走向更大的外部世界。如果妈妈对于婴儿的攻击性不接纳,甚至会反过来攻击婴儿,那么会给婴儿带来巨大的罪疚感,他会认为这个世界不欢迎他,他的生命力会就此关闭。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也就是生命力。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实际上,这个能量球就是我们生命本身,伸展出去的,就是我们构建关系的本能需要。当我们的能量触角伸出去,得到了客体的欢迎,那么这个能量触角就被照亮了,变成了热情、创造力等生命力;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被忽略、被拒绝,甚至被打压,那么它就会「缩回」能量球,变成带着「怨恨」的攻击性,并被压抑起来。如果这个带着「怨恨」的攻击性有机会从潜意识中跑出来,那就会变成巨大的破坏性,例如「路怒族」;如果这个带着「怨恨」的攻击性没机会出来,或者不允许出来,那么就会被压抑得更深。压抑不代表「消失」,带着「怨恨」的攻击性始终还在,只要一有机会,它是一定会表达的。如果向外表达不成,那就向内表达,将充满「怨恨」的攻击性转向自己,对自己进行疯狂的攻击。抑郁症的病人在精神分析看来,基本上都是攻击性被压抑从而转向内攻击自己的结果。 大量的临床案例显示,许多精神疾病和严重的人格障碍,都是在婴儿早期时,与妈妈的关系出了大问题。 有一位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女性来访者,她非常怕黑,晚上必须要开着灯睡觉,绝对不能关灯,否则她真的会觉得